在當今世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空前繁盛,科技的不斷發展使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不斷增多,從傳統的圖書,到音像制品,再到無所不包的網絡,想看什么幾乎都沒有找不到的。然而,為什么能接觸的書籍越多,最后有閱讀習慣的人的反而越少?我覺得原因包括繁忙的學習或工作、各種各樣的瑣事和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各樣的誘惑如電子游戲等,但是最重要的,是沒有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為何而讀書?更別談如何去讓自己提高閱讀效率,
快速閱讀了。
為何而讀書,為了考試?為了高薪?還是只是為了消遣?!我認為讀書是為了圣賢之道。也許有人會說,我不像其他人那么聰明,那么認真讀書干什么呢?也許有人會說,現如今成為圣賢又有什么用呢?是的,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天才,但是,難道作為普通人我們就不學習了嗎?恰好相反,越是普通人,越需要正視自己的短處,通過讀書,通過學習借鑒他人的智慧。如果你本來天資就好,那也要謙虛而行,發揮優勢,努力讀書,不然就會像方仲永般,泯然于眾人矣。多讀書,即使不如先賢一樣治國平天下,亦能修身齊家;多讀書,退可以安分守己,世事洞察;進可以報效國家,力振朝綱;多讀書,為私可以左右逢源,名利皆收;為公可以富國強民,興國安邦。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那么,怎么讀書以走上圣賢之道呢?也許我們可以參考一下圣人們的圣賢之道是如何煉成的。
明代的王守仁是我很喜歡的圣賢,王守仁也就是陽明先生王陽明,他除了在哲學上有很高的成就外,亦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文治武功,無所不通,年紀輕時便聲名遠播,中年時于龍場悟道,反對程朱理學,總結了陸九淵的心學,并將其發揚光大。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他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被世人所崇敬,死后得以從祀于孔廟[注1],成為名留青史的“圣賢”。
王守仁對圣賢怎么理解的呢?他說:“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那么他的圣賢之道是如何煉成的?我認為主要有兩點。
首先是勤學。王守仁少年時便熟讀百家經典,并立志成為圣賢,他在后來能精通儒釋道三教,能負起“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的名頭,和他的博覽是分不開的。他的
然后要思考與實踐。也就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王守仁起初十分篤信朱熹的“格物致知”學說,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認為萬物皆存其理,要做圣賢,必先格盡天下之物。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注2]”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認為理不在物外,只在人心。開啟他了對“物理(客觀)”與“吾心(主觀)”的探索道路。
總之,王陽明在勤學的基礎上,思考所學到的理論,去驗證這些理論,然后發現問題,解決疑問,然后有所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陽明學”,最終成為大儒,流芳百世。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不管做什么事,都不可能都是一帆風順的。就如王陽明格竹,相信很多人也想過格竹,也像他一樣去實踐了,但能堅持,甚至堅持到病倒的卻廖廖無幾,就因為在去實踐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困難,有的人遇到困難就放棄,最后一事無成,有的人想辦法克服了,最后終有所獲。比如,我們知道,要勤學,那好,我還要其它工作要完成,還要有家庭要維護,沒有時間來勤學,那就因此放棄了嗎?不,我們可以通過合理安排時間,做事分出主次,分出輕重緩急,提高
工作效率和閱讀效率來解決沒有時間讀書的問題等等。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加油吧,各位。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學員原創文章
作者:澄澈
注1:孔廟祭祀的從祀,始于東漢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當時從祀者為72弟子。唐貞觀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配享,首開先儒從祀于國學的先例。到民國期間,孔廟配享的先賢、先儒已達到172人,都是歷代儒家學派中的著名人物。
注2:格,就是推究、致、求得,就是覺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