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了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習慣,但在培養的過程中卻時常用錯方法,比如,下面的這三點,就是許多家長在培養閱讀習慣中常犯的錯。
誤區一:書看多了,自然就會閱讀了
很多家長都有一個錯誤的概念,認為只要孩子書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閱讀了,老師還說,閱讀習慣就是在
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去建立的。老師的話沒錯,但是老師沒有告訴家長,在過程中如何建立方法,閱讀量和閱讀能力是不能劃等號的。家長買了一書架的書,卻從不督促孩子閱讀,也不引導他們去閱讀,心想著只要孩子去看書,自然而然就會閱讀了。這基本是不可能的,小學生沒有閱讀自律性,也不會思考和沉淀,學習和閱讀沒有輸出,讀再多的書,也只是學會了翻書,而不是閱讀。
家長要引導孩子閱讀,幫孩子鞏固閱讀方法,去實踐閱讀技巧。在學校的學習,語文老師在一周一節的閱讀課上,都會根據孩子的語文學習目標教授一些閱讀的方法,但是遠遠不夠,家長需要做的是輔導孩子去建立閱讀積累,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去實踐閱讀的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個方法,逐步提高閱讀能力,所以,閱讀不是看看書就會了,而是我們要有方法的支持,去優化閱讀技巧。正確的閱讀培養是:書看得多了,方法掌握了,自然就會閱讀了。
誤區二:識字量低,閱讀只培養興趣不教方法
識字量低的小學生,不用掌握閱讀方法,只培養興趣就好了嗎?顯然并不是這樣的。
培養興趣是沒錯,而且閱讀能力是一定要趁早培養的,這就意味著,興趣是引導,方法是經驗,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方法的指導,本來就識字量低的學生,看不懂閱讀的內容,就不要說還有什么閱讀的興趣了,家長要明確一件事:越是在年齡段低的時候積累的閱讀經驗,越能決定我們一生的閱讀興趣和能力。
在低年級階段,學生還沒有很大的學習壓力,作業也比較少,這時候家長和老師就有更多的時間來培養孩子的閱讀方法。到了中高年級,有了升學考試的壓力,孩子一旦進入了補習班,留給小學生的閱讀時間就少了很多。尤其是升入了初中,我們甚至連語文學習的時間都沒有了。所以家長一定趁早幫助孩子建立閱讀的方法,不光培養的是閱讀的興趣,更是閱讀的方法和技巧。
誤區三:看書就是看心情,心情好多看,心情不好少看
有一些佛系家長,覺得閱讀是比較簡單的一件事,隨心就可以了。看書就是看心情,心情好的時候,就引導孩子多看看,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少看點,別把閱讀的興趣丟掉就可以了,這是錯誤的閱讀習慣培養方法。
家長在閱讀過程中,需要幫孩子建立的就是閱讀的計劃。家長一時心血來潮,工作也不是很忙了,不加班的時間,回來陪孩子看書。可堅持不了多久以后,工作一忙,又沒時間開展親子閱讀活動了。如果家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在培養閱讀習慣的過程中是起不到任何幫助的。輔導孩子閱讀一定要有閱讀計劃,家長陪孩子堅持到底。其實,每個小學生都有自己的閱讀興趣,有的孩子偏好某一種閱讀題材,漫畫、小說等等,這都是很正常的。
家長不要總認為這是一種閱讀態度,喜歡就多看,不喜歡就少看,這就會局限了孩子的閱讀視野,我們對孩子的閱讀習慣培養,是要建立在孩子閱讀興趣上的,拓展延伸閱讀的類型,逐漸去擴大孩子的閱讀方向,豐富孩子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