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讀書可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可以獲得專業技術,還可以借鑒快速閱讀等現代速讀方法,提高閱讀量與閱讀效率,積累知識,讓知識改變命運。
我們說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曾國藩,是和他以儒學作為畢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開的。所以一個人只有精神世界強大,才能在現實世界強大。
事實上曾國藩原來也只是一個資質很普通的孩子,當然后來有很多人傳說他少年時怎么聰穎、聰慧。事實上人出了名都這樣,名人出名之后,大家就會傳說他怎么天資聰穎,怎么小時候就是個天才。哪兒有那么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資質差別不大,都不大,但是為什么非常平常的曾國藩就能培養出自己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來呢?這就要從曾國藩的科舉說起了。我們知道明、清兩朝的科舉非常難考,所以最有名的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歲,都考瘋了,才考上了一個舉人,最低級的鄉試才算過關。
但是有一個人比范進中舉還不容易呢,誰呢?就是曾國藩他爹,叫曾麟書。別看這名字起得很雅,麟書,看上去很有學問,但是這個科舉考試可要了他的命。不說鄉試,考秀才這一級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沒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運數字,總算考上了。這時候他已經40多歲了,曾國藩都20多歲了。所以實在是考不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不考了,然后把希望都寄托在他兒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國藩比他爹強,為什么他爹把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因為他明顯比他爹強。23歲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后考這個鄉試,也不知道他運氣怎么那么好,第一次就過關了,一考就考了個舉人。這時候以前學習不好我們說過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罵,結果平常考試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別好。曾國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考試。備足盤纏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當時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駐京辦,與現在不一樣,是由當地的商會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資建的。當時叫會館,他就住在長沙會館。當時重鄉誼,但凡有老鄉來,收費低。曾住進長沙會館,可是沒有料到的是,勢在必得的會試考試給了他當頭一棒,他沒考上。沒考上就該回家,因為輪好幾年才有一次。要說曾國藩運氣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壽,為了慶賀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機會了,是不是?曾國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溫習一年,我還不相信第二年我還考不上。所以本來只帶了半年的錢住北京,這一下節衣縮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儉節約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國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覺得勢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過了,難也受過了,是不是?會試再一開,好事自然來。要不然老天爺干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覺得這次肯定沒問題。結果這次又跟上次一樣落榜了。
那么再次落榜的曾國藩該怎么辦呢?又是什么事情讓曾國藩下定決心從此堅持無一日不讀書的呢?
身上沒錢了,別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國藩痛并快樂著,收拾行李。按理應該回家,結果他云游去了,從天津山東順運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著東南去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錢都沒有了。過了徐州,他到睢寧,借錢。知縣是易作梅,和曾國藩的父親有交情。曾國藩到那兒,易作梅留他下來,看出將來有出息,主動借了一百兩銀子。當時易作梅只是知縣,年薪四十兩白銀。這不是小數目。曾國藩高興,立刻富了。心中底氣足了,打算好好游歷一下,到南京去了。游山玩水,花完了。曾國藩一生勤儉,為什么花得那么快呢?唯獨一件事上肯花錢,儒生最愛買書,笑稱自己是書癡。讀到眼睛讀瞎的地步。左眼瞎了。準備自殺時還要帶著書走。(在)南京(錢)花得快就是因為這個。有錢就喜歡買書。二十三史,非常喜歡。這套精刻本的剛好一百兩銀子。這么貴,還是借的,居然就買了。
他回到家,父親一定生氣,應該好好教訓他,可是從此養成無一日不讀書的好習慣。到家門口,后悔了。兩次沒考上,花光了錢,本來沒臉,現在借了一百兩,又花完了。家也不富,借了就要還,怎么說呢?他是近鄉情更怯。硬著頭皮回家,把一切都交代了。等著父親臭罵,結果這個爹不一般。是好爹。聽說兒子哭訴后,只說了一句話:借錢買書是好事,我樂于償還,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記初衷,細心研讀,這樣就不白費。有三點值得稱道。一是兩次沒考上,這種挫折在曾國藩心中是痛,他只字不提,這是四兩撥千斤。二是這不是小數目,要還一百兩不容易,不罵也會埋怨,但是他沒。稱道這事,埋怨都沒有。這是出乎意料,給人心靈造成震撼,曾國藩常回憶這事,這是他讀史書的起點。三是教育上說了最關鍵的話,買書的初衷是為了讀,細心讀,這話最重要。我們多數人喜歡買書,但不好讀。父親不愧于這名字,樹立了兒子讀書的習慣。曾國藩仰天發誓,要好好讀這套書。有時,平常一句話,對孩子影響大得多。此后兩年,每天沒間斷地讀史書,而且做筆記,認真地用了兩年時間讀了二十三史。這兩年過得拮據。兩年后要去參加考試,還得借錢去考。一路到北京,奔長沙會館去了,只三吊錢了。但是這堅強的信念,曾國藩一鳴驚人,成了湖南曾家第一個考中進士的人。也成為洋務運動的第一人。曾麟書的父親曾玉屏,對曾國藩影響極大,本是紈绔子弟,被人恥笑無知,這成了一個契機,從此痛改前非,成了當地小富戶。但他沒讀書,有錢可是家也旺不到哪兒去。所以他下決心要耕讀傳家。所以培養兒子考科舉,沒培養出來,倒是把孫子培養出來了。曾國藩后來說:“吾不望代代得富貴,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讀書之種子也。”有錢未必是好事,只求代代有秀才,這是讀書的種子。所以曾氏家訓中認為讀書可以改變人的命運。
最清最著名外交家曾紀澤參加一次科舉考試后,不考了。跟父親說不喜歡為科舉讀書,這在當時的時代是駭人聽聞的。幾個叔叔說他瘋了,曾國藩是科舉的出身,聽說兒子這樣,問他,想學什么?西學。當時了解的人不多。好呀,支持你。后來曾紀澤成為早期少數了解西方的人。曾紀鴻也是不喜歡科舉,尤其不喜歡文史,喜歡數學。曾國藩也支持。后來曾紀鴻自己努力把圓周率推到了一百多位,了不起。所以曾國藩說讀書可以改變命運,絕不止是為了應付科舉。他說:“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以圖無忝所生;一者修業之事,以圖自衛其身。”一是進德,可以幫助人樹立人生信仰,他處逆境不驚就因為有強大的儒學信仰,培養就得靠讀書,人生觀價值觀就得靠讀書;二是要在社會立足,要有特長有專業,得靠讀書,才能形成立足根本。這個觀點有前瞻性。瑞典科學工作者實驗結果是,與心臟病相關的因素,結果驚人,相關的社會因素最大的是受教育程度。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心臟病機率要少百分之三十二。讀書多小得心臟病。他還說過:“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人氣質難改變,只有讀書可以改變人的氣質。問題是怎么讀書呢?
讀書的方法內容多,總結起來,他看重三條:一是要讀經典,這是經過時間檢驗的前人的思想與智慧。知識會翻新,但是思想會沉淀。二是先博后專,先廣泛閱讀,再精讀,最后一書不盡不讀新書。要進得去,沉浸的讀書法。我們最容易翻翻書,問題是沒讀通。對智慧的東西得讀通透才能讀好,否則不能轉化為自己的東西。這種方法不是死記硬背,他背不好。他說:“凡讀書,不必苦求強記,只須偷竊涵泳,今日看幾篇,明日看幾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張讀書要做札記,要動手,要寫下所感所想,后來胡適對這個讀書法最為推崇。三是一定要培養個人的讀書興趣和方向。兒子也未必與父親一樣。兩個兒子都與他不同。他甚至也找來相關的書讀。他當時身邊網羅天下巨才,著名科學家都在他府中。所以,蘇東坡說“可以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曾國藩說“不可一日不讀書”。這是他唯一驕傲的地方。這是擲地有聲的,得多大毅力呀。
據《百家講壇》相關資料整理
提高閱讀速度 倍增學習效率
>>>歡迎免費了解試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軟件自帶有兩個試用賬號,大家可以在里面體驗到:
●速讀原理技巧:快速閱讀相關技巧全部開放。
●快速閱讀速度:一般級別(15級,1500字/分鐘,單行閱讀)和較高級別(48級,10600字/分鐘,多行閱讀)的速度。
●全程學習指導:點擊網站右邊懸浮窗口,與指導老師取得聯系,對技巧原理或是軟件設置等有疑問可以及時溝通。
【免費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體驗:(點此進入精英特快速閱讀訓練軟件官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