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閱讀是件很個人的事。讀什么,讀多少,怎么讀,完全取決于我們的個人需要,是強求不得的。只有當一個人意識到閱讀與他的生活和生命狀態密切相關時,他才有興趣,有毅力去閱讀。
閱讀的關鍵是讓自己經歷實實在在的
閱讀體驗和思考,在體驗和思考中改變我們的教育理念,進而改善我們的教育生態和教育方式。我的閱讀,總是圍繞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展開的,因為我不僅不是理論研究者,而且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充其量只是一個教育實踐者。作為實踐者閱讀的毛病就是泛泛而讀,泛泛而讀是讀不下去的,是沒有味道的。要想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一個抓手,即圍繞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來讀。
我習慣于
批注式閱讀——邊讀邊畫,邊讀邊想,邊讀邊寫。我讀過的書,大多寫滿了我即時的評注與反思。我認為批注式閱讀的好處在于以讀促思、以思促改、以改促寫、邊寫邊讀。讀的時候如果沒有自己的思考、判斷、篩選與問題,就會變成一塊海綿,就只有吸收,管不好還要漏掉。讀了想了,不付諸行動,最多只可能成為理論的巨人;當你付諸行動了,理論才可能成為你的認知和經驗,有了自己的經驗,記錄下來,不僅可以與人分享,還可以促進自己對問題的再思考、再認識,寫的過程會促使我回過頭來再讀,甚至驅使我去讀更多的書籍。
當我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與那些智慧的言辭聯系起來,看起來深奧的經典,也就不那么深奧了。慢慢地我們也就有可能變得智慧起來。如果你用心啃了一本經典,那么有可能所有的教育經典對你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因為教育的元點在那些智慧之人的認識里是相同的,只不過表述不同而已,或者說是立場不同、角度不一。一本讀透了,其他相關的觀點和相左的觀點思考一下,自然會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
我的另一個習慣是,同一時間讀好幾本書,讀的時候將這些書的相關內容有意無意地串聯起來思考。有句話說“功夫在詩外”,說的是為寫詩而寫詩是寫不出好詩的;同理,身為教師只讀與教育教學相關的書是遠遠不夠的。“教育即生活”,身為教師還是應該盡可能多地涉獵一點與教育沒有直接關系的書籍,視野開闊方能應付自如,當然首先是教育經典,其次是教育哲學經典,再就是文學、社會學、人類學、哲學和宗教類的書籍。天下的書很多,我們不可能,也沒有精力把所有的書都讀到。所以我選擇讀經典。有些書我會反復讀,有些書我只瀏覽一下就放在那里,什么時候遇到與之相關的問題,再找出來比對比對。
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及時與人分享閱讀的收獲與
樂趣。當我讀到一本好書的時候,我會迫不及待地告訴我遠近的朋友,同樣我也會時不時地向他們索取他們最近閱讀的書目,我不僅會在我的博客、個人網站、QQ空間,以及我的手機APP終端等自媒體平臺介紹這些書,推薦我曾經讀過的和正在閱讀的書目,還會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推動閱讀。比如在一些報刊開設讀書欄目,利用外出做講座的機會推薦書目,在全區教師培訓中向受訓者推介閱讀等。
當我閱讀了《收獲幸福的教育》《學校會傷人》《教育與效率崇拜》等書籍的時候,我就在我加入的那些QQ群里吆喝,粘貼我的閱讀筆記,沒想到許多朋友在我的“慫恿”下,也買了這些書籍來閱讀,我也常常會收到類似“謝謝您的推薦”的回應,這些回應往往驅使我讀得更多、更廣。或許這就是我閱讀的功利。(本文來源于中國教育報 作者系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入選“2012年度中國教育報推動讀書十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