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章里,我們說過很多次“社會科學作品”,卻沒說過“社會科學書”。這是因為在閱讀社會科學時,關于一個主題通常要讀好幾本書,而不會只讀一本書。這不只是因為社會科學是個新領域,只有少數經典作品,還因為我們在閱讀社會科學時,主要的著眼點在一個特殊的事件或問題上,而非一個特殊的作者或一本書。
譬如我們對強制執行法感興趣,我們會同時讀上好幾本相關的書;蛟S我們關心的是種族、教育、稅收與地方政府的問題,這也是同樣的狀況。基本上,在這些領域中,并沒有什么權威的著作,因此我們必須讀很多本相關的書。而社會科學家本身也有一個現象,就是為了要能跟得上時代,他們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重新修訂他們的作品,新作品取代舊作品,過時的論述也不斷被淘汰了。
在某個程度上說,如我們所看到的,哲學也會發生同樣的狀況。要完全了解一位哲學家,你應該閱讀這位哲學家自己在閱讀的書,以及影響他的其他哲學家的書。在某種程度上,歷史也是如此。我們提到過,如果你想要發現過去的事實,你最好多讀幾本書,而不是只讀一本書。不過在這些情況中,你找到一本主要的、權威的著作的可能,是相當大的。社會科學中卻并非如此,因此在閱讀這類書時更需要同時閱讀許多相關書籍了。
分析閱讀的規則并不適用于就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很多本書的情況。分析閱讀適用于閱讀個別的書籍。當然,如果你想要善用這些規則,就要仔細地研究觀察。接下來要介紹的新的閱讀規則,則需要我們通過第三層次的閱讀(分析閱讀),才能進人這第四層次的閱讀(主題閱讀)。我們現在就準備要討論第四層次的閱讀。因為社會科學作品有這樣的特質,所以必須要用這樣的閱讀。
指出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為什么我們會把社會科學的問題放在本書第三篇的最后來討論。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么我們會這樣整理我們的討論。一開始我們談的是如何閱讀實用性作品,這與其他的閱讀完全不同,因為讀者有特定的義務,也就是如果他同意作者的觀點,就要采取行動。然后我們討論小說與詩,提出和閱讀論說性作品不同的問題。最后,我們討論的是三種理論性的論說作品—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放在最后,是因為這樣的書需要用上
主題閱讀。因此這一章可說是第三篇的結尾,也是第四篇的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