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對于
俞敏洪來說,有著深刻的含義和不解的緣分。對于中國社會目前的閱讀現狀,俞敏洪表示,除了教科書、勵志書、成功學的書籍,每年每人的閱讀量若不超過五本不叫讀書。談及
如何讀書時,俞敏洪強調,必須獨立思考,自我領悟就是深化,把學到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智慧,才能推動人生往前進。
俞敏洪表示,大學生更應該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大學中學到的知識自由釋放出來,這對自身能力是有所幫助的。在俞敏洪看來,想要在未來創大業,并不一定在學生時代就去創業,大學應建立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師生共同探索知識。讀書、交友才是大學最重要的事情。讀書獲得了創業的知識基礎,而交友能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學會寬容,學會大度,學會欣賞。
看書更多的是領悟深化而不是照搬別人的東西。
“在大學,學生要有5到10本書反復讀,不管是專業書籍還是思想性的書籍。讀到最后,把書里的思想變成自己的,并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樣的讀書才算是‘入味’了。”俞敏洪說,他在北大上學時,曾經因肺結核在醫院里住了一年。這一年,他讀了整整200本書,寫了200多首詩歌,背了上萬個英語單詞。“這直接奠定了我在中國成為一流英語詞匯老師的基礎。”
俞敏洪表示,相互探討、學習和長時間的交流,是人們學習知識獲得智慧的必經途徑。
在北大的時候,俞敏洪每年都要讀200本書,平均每2天讀一本書;即便是后來百忙了,他也堅持每天至少讀30頁書,一年60本左右。
一年看不到60本書的小伙伴趕快去看書吧,難道你有俞敏洪忙嗎?
老有人問俞敏洪哪本書給他帶來了心靈震撼,改變了人生?俞敏洪回答稱感覺沒有這樣的一本書存在,他清楚知道自己沒有像中國國學大師那樣可以把論語和道德經背的滾瓜爛熟。如果非要給出一個答案的話,俞敏洪說,唐詩宋詞相比而言對問我的影響比較大一些。
本文來自:中國新聞網、中國青年報(有刪減和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