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貴在思考。若閱讀只停留在“看”的層面上,那無疑就如蜻蜓點水,體會不到遨游書海的愜意,更別談感受快速閱讀的“狩獵”之趣。讀書與思考在我看來,可以分為3個不同的層次階段。
第一階段:讀書只是作個樣子,并沒有真正地讀到腦子里,只是作出了一副看起來很努力的樣子罷了,最常見的代表作便是打開書本拍照發朋友圈,盡情炫耀“讀書”這一行為。
第二階段:讀書的確是用心了,可是讀書的方法不對,最終只能錯過書中精華,摸索不到書中的精粹。這就像主次不分,把整本書的閱讀只停留在第一章,卻忽略了原本重點的后面章節。
第三階段:認真讀書可欠缺了思考,或者說不懂得思考。簡書達人彭小六說過:“學習重要的不是你讀了多少本書,而是你做了哪些思考,你輸出了什么?”是的,思考才是決定我們讀書的收獲度,而非那遇入眼簾的字數。
對于這三個不同階段的讀書,前2個是較容易提高的,而且相應的方法也不計其數。但思考,這是一個較為深奧的問題。許多人都覺得“思考”更像是一個抽象的動作,讓人無從下手。我曾經也一度這樣認為,直到我閱讀了一篇文章才改變這種看法。這文章僅用6個字就讓“思考”這個問題輕而易舉地有跡可循。
“正”與“反”
“正”就是從正面出發,針對閱讀的材料,我們從正向思維推進,聯想相關的內容,來辨認書中所說是否正確。“反”則與“正”相對。它所講究的是從反向入手,思考與書中相反的看法、事例。它們兩者正好是一個對立面,但就是通過這種對立面,我們的批判思維會得到提高,也會令我們對書中的觀點更加深理解。
“上”與“下”
上”與“下”并非指思維上的上躥下跳,而是指讀書時空間上的轉移。盡管我們從小的慣性思維都認為學習是在課室或書房中,貌似固定的地方能使讀書穩定下來。但有研究表明,轉換不同的讀書地點能讓思維轉動得更靈活。這可能是因為不同的空間環境,人的思維重心、
注意力會有所不同,思考也會隨之而變。
“古”與“今”
“古”與“今”最容易理解了。書中的道理、故事不外乎都是摘自古、今經歷,當我們在閱讀一個相關的道理,我們就可以從古代、現代的事跡中尋找相應痕跡,這就好比是一個思維導向的指標。
我在快速閱讀日本作家石田淳《行動開始》一書時,對于書中提出的觀點“意志薄弱的人也可以使行動習慣化”,最初我是持反對態度的。在我看來,習慣之所以能被堅持成習慣,那是基于我的意志力堅定,是我的意志力讓我的潛意識去做這個動作,而當我們的習慣失敗時,那也是因為我們的意志力薄弱。這無疑是“反”向的看法。
但若從“正”向思考,我應該嘗試接受這個觀點。我便以練習精英特速讀記憶軟件驗證一下這個觀點。以住我會以“自己意志力薄弱”為借口,容忍自己拖延練……然而,當我采取《行動開始》書中作者的觀點時,我不再思慮過多,而是馬上就去練,這中間省去了“思慮意志力”的環節。可奇妙的是,正因為并沒有多想,反而一想到就能去做。這就是“正”與“反”所思考所得出的結果,如果只是一味認同自己的“反”面看法,很難開拓出新的思考。
這就是利用這“6字訣”中的“正”與“反”為例的思考方式。看懂了這“6字訣”,你是否覺得讀書思考不再難?思考是讀書的衍生品,如果連基本的
思考都做不到,就更別談要快速閱讀獲取更多的知識了,一切不思考的讀書都僅是辜負。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孫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