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從事民間出版的朋友致力于中國人閱讀習慣的調查。結果表明,即使就被認為“素質較高”的城市人而言,中國也難以稱得上是閱讀的民族。換句話說,當代國人已不愛讀書。如此結論,是否足以顛覆源自“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古老自信另當別論,至少,一個不愛閱讀的民族與其“和平崛起”的宏大敘事的國家目標之間反差之大,由不得人不對其發展的路徑、前景提出疑問。
原因簡單,因為在今天,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都離不開國際經濟循環,拉動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的動力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知識經濟”。而在一個技術飛快更新,發展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知識經濟”要求其參與者必須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否則便會被淘汰出局:你可以獲取更高的學位,但卻永遠沒有“畢業”。
作家王蒙曾撰文談過俄羅斯人的閱讀。俄國人之酷愛讀書舉世聞名,在莫斯科的地鐵上,隨時可見知識分子模樣的人在專心捧讀。并且,這些捧讀者中相當的人所讀的,不是一般的消遣讀物,而動輒是大部頭的托翁、妥翁和布爾加科夫等蘇俄大師的名著,讓人感到一個所謂“文學的民族”,絕不僅僅是一個“說法”。
如果有人以類似朱學勤話語的法俄之“文學激情”式革命的不可取,來說英美之漸進、理性、溫和的社會改良更加務實,更加富于“現代性”之事的話,那么來自大洋彼岸的觀察興許會讓他在掃興之馀,作更深入的思考:
有朋自美訪學歸來。說在華盛頓的地鐵上,起碼有五分之二三的乘客,一坐到座位上就掏出書來讀。那書通常很厚,不是長篇小說,便是人文社科類著作,皆非“可口可樂”性讀物。這種觀察令這位朋友進而想到在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的公共場所時常發生的踩踏事故:紐約“9.11”發生時,直到世貿雙塔坍塌,樓梯間里始終秩序井然,未發生任何人踩人的事故,“我相信這與人們愛讀‘厚書’有關”。
筆者曾有過幾年“人在東京”的日子。日本人愛讀書也是舉世公認的。在日本清潔、舒適的電車、巴士上,無論是衣冠楚楚的上班族還是身穿校服的莘莘學子,不是打盹,便是在閱讀。那種只有護照大小的口袋版“文庫本”,可謂人手一冊,隨身攜帶,極便于隨時隨處展讀。其內容從神魔志怪到狹邪艷情,從生活百科到人文學術,幾乎覆蓋了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頗不乏“冷門”的讀物,我就見過在擁擠的“通勤”地鐵上,旁若無人地閱讀研究埃及金字塔考古發掘和內部構造讀物的“東洋魔女”。
日本是動漫大國。東洋人對漫畫的迷戀可以用“發燒”來形容。開始時,不明就里,筆者以為漫畫無非是聊供那些生活節奏高度緊張的上班族們視覺消費的一種準色情的軟性消遣讀物而已。后來多少有所了解,不覺大吃一驚。日本的漫畫,內容不拘一格,無所不包;構思奇妙,畫工精致;人物或男或女,皆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造型大膽夸張,瘦臉蜂腰,豐乳肥臀,極富“未來感”……其普及面之廣(可謂老少咸宜),延續時間之長(有的故事連載幾十年,影響不只一代人),集約化程度之高(從策劃、繪制,到出版、發行,完全是現代工業),早已超越了單純的視覺審美層次,事實上已構成占GDP中相當份額,其影響日益溢出國界被稱作“酷文化”(Cool Power)的日本軟實力的一部分。
出于對閱讀現象的興趣,筆者偶爾也會在北京的地鐵、機場、候車室等場所做一把“田野調查”,結果令人失望。不僅與上述國家相比反差之強烈令人吃驚,而且,狀況比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更加不堪。我想,如果有第三國人從中立角度來對今天中國人的閱讀狀況進行考評的話,得出的結論一定不會是“閱讀的民族”,甚至也不是“讀報的民族”,恐怕只能是“聊天的民族”、“麻將的民族”,或者“手機的民族”、“電子游戲的民族”之類。
然而,令筆者困惑的是,一個如此遠離閱讀的國家,為什么動不動就自上而下地號召“學習”什么呢?我們從小到大“學習”過各種各樣的先進人物和形形色色的會議文件,到了工作崗位還不得不為了取得職稱、資格而不懈地“學習”。但經過如此濃密的、全社會性的“學習”,為什么我們離一種真正自覺的、非功利的、個人化的心靈閱讀竟越來越遠了呢?或許這原本就是一個問題?(劉檸)

提高閱讀速度 倍增學習效率
>>>歡迎免費了解試用精英特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軟件自帶有兩個試用賬號,大家可以在里面體驗到:
●快速閱讀原理技巧:快速閱讀相關技巧全部開放。
●快速閱讀速度:一般級別(15級,1500字/分鐘,單行閱讀)和較高級別(48級,10600字/分鐘,多行閱讀)的速度。
●全程學習指導:點擊網站右邊懸浮窗口,與指導老師取得聯系,對技巧原理或是軟件設置等有疑問可以及時溝通。
【免費快速閱讀記憶訓練軟件體驗:(點此進入精英特快速閱讀訓練軟件官方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