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楊絳【注1】先生,于是高中畢業(yè)的時候便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傾訴了他的人生困惑,楊絳先生給他回信中說到:“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其實迷茫的又何止是高中生呢?記得上大學時有一段時間,大家仿佛一下子都得了“腎虛”,都說迷茫,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現(xiàn)在仔細想來,其實也就是“讀書太少而想的太多”罷了。大家要么整天地逃課玩游戲,要么每節(jié)課去了也是埋頭睡大覺,然后一旦空出來時間就開始胡思亂想,想想這頓飯吃什么,想想那個美女挺漂亮的,想想獎學金為什么是他拿了,想想我能不能拿到畢業(yè)證,想想我能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想想我以后的生活該怎么辦,想想……然而也僅僅是想想,我們就是站在那里不動,從不上晚自習,也不去圖書館,反正考試就靠考前突擊和臨場作弊,及格了便是幸運,不及格還有補考,更何況最后還有清考,得過且過,大學便就此結束了。
這些天,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馬云等身家如此顯赫的商人依然經常教導年輕人要多讀書呢?為什么身邊一些暴發(fā)戶雖然自己沒有多少文化但是卻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呢?我思考的結果是:書雖然未必會讓人產生直接的財富,但是它卻可以充實人的思想,富足人的心智,蕩滌人的心靈,然后在人的一生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正能量。
究竟讀書可以對一個人產生多大的作用,古往今來不乏討論,然而依然是模糊而不可辨清的,但大家都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讀書總歸是有用的。 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讀書對于我的巨大作用除了熏陶之外,更多的是一種克制。比如,讀了美國作家簡和袁的《拖延心理學》,我才發(fā)現(xiàn)了拖延問題的根源,并且努力改變自己的一些拖延習慣;讀了美國作家龐龍的《寬容》,我就開始試著去善待和理解所有人;讀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我才知道活人與死人的區(qū)別,人活著要將苦難當作忍受,以待以后……讀了太多書,我會不由得接受所有人的觀點,盡管也不見得都會理解,畢竟理解是種奢侈品嘛。
有人說,迷茫是青春的必需品,我不同意。我承認青春肯定是會迷茫的,但它未必是必需品,迷茫的本質就是精神空虛,與青春并沒有多大關系,有的人直至死去也依然迷茫。也許我們把書稱作精神食糧,就是這個原因吧,古人不是也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嘛。
我們中國人特別喜歡斷章取義,談到讀書,他們便又會舉出三國演義里馬謖的例子來反駁你,于是“百無一用是書生”這頂帽子便經久不衰,而且大有不久的將來一定會發(fā)揚光大的趨勢。你看,由于這些年大學生就業(yè)率不好,于是很多農村的孩子都早早地輟學了,家里人讓他們學了一門手藝,以便早點結婚生子,完成傳宗接代的歷史光榮使命,畢竟無后為大。
其實讀書和“紙上談兵”并不是一回事兒,很多書籍都提倡實踐,而且越來越多的書都是作者親身實踐的足跡。誰成天坐在家里都寫不成一本可以被稱為著作的書,也許哲學家除外,但是其實當代社會已經愈發(fā)地注重哲學,因為我們發(fā)現(xiàn)哲學其實往往實踐滲透在各種學科當中,而《毛澤東思想》至今仍然被不少商人和官員奉為“圣經”。
讀書太少的人往往會想得太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人類從來都是喜歡“思考”這個東西的,因為可以毫不費力,這也正好迎合了我們懶惰的心理。然而,因為內心沒有什么東西,想來想去,仍然停留在一個點上,跳不出框子,于是便越想越空虛,越空虛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讀書多的人則不同,他們從書中看到了對待一個問題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和不同思考方式,于是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這樣基本上也就不會再鉆牛角尖了。當然了,讀書多的人留給自己想的時間肯定是沒有讀書少的人長的,但是想的卻并不少,他們由于他們思維不被局限,所以會想到很多問題,會想到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也會更有深度。
那么,你是否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呢?
【注1】楊絳,錢鐘書之妻,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fā)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chuàng)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