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章里,我們已經談過閱讀想像文學的一般規則,同樣也適用于更廣義的各種想像文學、小說、故事,無論是散文或詩的寫法(包括史詩);戲劇,不論是悲劇、喜劇或不悲不喜;抒情詩,無論長短或復雜程度。
這些一般規則運用在不同的想像文學作品時,就要作一些調整,在這一章里,我們會提供一些調整的建議,我們會特別談到閱讀故事、戲劇、抒情詩的規則,還會包括閱讀史詩及偉大的希臘悲劇時,特殊問題的注意事項。
在開始之前,必須再提一下前面已經提過的閱讀一本書的四個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主動又有要求的讀者一定會對一本書提出來的問題,在閱讀想像文學作品時也要提出這些問題來。
你還記得前三個問題是:第一,這整本書的內容是在談些什么?第二,內容的細節是什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第三,這本書說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或部分真實?前一章已經談過這三個規則運用在想像文學中的方法了。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就是你能說出關于一個故事、戲劇或詩的情節大意,并要能廣泛地包括故事或抒情詩中的動作與變化;要回答第二個問題,你就要能辨識劇中所有不同的角色,并用你自己的話重新敘述過發生在他們身上的關鍵事件;要回答第三個問題,就是你能合理地評斷一本書的真實性,這像一個故事嗎?這本書能滿足你的心靈與理智嗎?你欣賞這本書帶來的美嗎?不管是哪一種觀點,你能說出理由嗎?
第四個問題是,這本書與我何關?在論說性作品中,要回答這個問題就是要采取一些行動。在這里,“行動”并不是說走出去做些什么,我們說過,在閱讀實用性書時,讀者同意作者的觀點,也就是同意最后的結論,就有義務采取行動,并接受作者所提議的方法。
如果論說性的作品是理論性的書時,所謂的行動就不是一種義務的行為,而是精神上的行動。如果你同意那樣的書是真實的,不論全部或部分,你就一定要同意作者的結論;如果這個結論暗示你對事物的觀點要作一些調整,那么你多少都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看法。
現在要認清楚的是,在想像文學作品中,第四個也是最后一個問題要作一些相當大的調整,從某方面來說,這個問題與閱讀詩與故事毫無關系。嚴格說起來,在你讀好了,也就是分析好了小說、戲劇或詩之后,是用不著采取什分析閱讀,回答前面三個問題之后,你身為讀者的責任就算盡到了。
我們說“嚴格說起來”,是因為想像文學顯然總是會帶引讀者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比起論說性作品,有時候一個故事更能帶動一個觀點,在政治、經濟、道德上的觀點。喬治•奧威爾的《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都強烈地攻擊極權主義;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則激烈地諷刺科技進步下的暴政;索爾仁尼琴的《第一圈》告訴我們許多瑣碎、殘酷又不人道的蘇聯官僚政治問題,那比上百種有關事實的研究報告還要驚人。那樣的作品在人類歷史上被查禁過許多次,原因當然很明顯。懷特曾經說過:“暴君并不怕嘮叨的作家宣揚自由的思想,他害怕一個醉酒的詩人說了一個笑話,吸引了全民的注意力。””
不過,閱讀故事與小說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采取實際的行動,想像文學可以引導出行動,但卻并非必要,因為它們屬于純藝術的領域。所謂“純”藝術,并不是因為“精致”或“完美”,而是因為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結束,不再與其他的影響有關,就如同愛默生所說的,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惟一理由。
因此,要將最后一個問題應用在想像文學中,就要特別注意。如果你受到一本書的影響,而走出戶外進行任何行動時,要問問你自己,那本書是否包含了激勵你的宣言,讓你產生行動力?詩人,正確來說,不是要來提出宣言的。不過許多故事與詩確實含有宣言主張,只是被深藏起來而已。
注意到他們的想法,跟著作出反應并沒有問題,但是要記得,你所留意的與反應出來的是另外一些東西,而不是故事或詩的本身,這是想像文學本身就擁有的自主權,要把這些文學作品讀通,你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去感受與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