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我們來談?wù)勀阕x懂了一本書,但是卻不同意作者的狀況。如果你都接受前一章所談的規(guī)則,那么你的不同意就是因為作者在某一點上出錯了,你并沒有偏見,也不是情緒化。因為這是事實,那么要做到理想化的辯論就必須滿足以下三種條件:
第一點,因為人有理性的一面,又有動物的一面,所以在爭辯時就要注意你會帶進去的情緒,或是在當(dāng)場引發(fā)的脾氣。否則你的爭論會流于情緒化,而不是在說理了。當(dāng)你的情緒很強烈時,你可能會認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點,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設(shè)攤出來。你要知道你的偏見是什么,這也是你的預(yù)先評斷,否則你就不容易接受對手也有不同假設(shè)的權(quán)利,一場好的
辯論是不會為假設(shè)而爭吵的,譬如作者明白地請你接受某個前提假設(shè),你就不該因為也可以接受相反的前提假設(shè)就不聽他的請求。如果你的偏見正好在相反的那一邊,而你又不肯承認那就是偏見,你就不能給作者一個公平的機會表達意見了。
第三點也是最后一點,派別之爭幾乎難以避免地會造成一些盲點,要化解這些盲點,應(yīng)盡力嘗試不偏不倚。當(dāng)然,爭論而不想有派別之分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爭論時應(yīng)該多一點理性的光,少一點激情的熱,每個參與辯論的人至少都該從對方的立場來著想。如果你不能用同理心來閱讀一本書,你的反對意見會更像是爭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見交流。
理想上,這三種心態(tài)是明智與有益的對話中必要的條件,這三種要件顯然也適用在閱讀上,那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上,對一個愿意采取理性爭論方式的讀者來說,每一個建議對他都是金玉良言。但這只是理想,僅能做到近似而已。
我們不敢對人抱持這樣的奢望,我們得趕快承認,我們也充分地注意到自己的缺點,我們也會違反我們自己所定的辯論中該有的明智規(guī)則,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也會攻擊一本書,而不是在評論,我們也會窮追猛打,辯不過的時候也繼續(xù)反對,把自己的偏見講得理直氣壯,好像我們比作者要更勝一籌似的。
然而,無論如何,我們?nèi)匀幌嘈牛髡吲c讀者的對話及
批評式的閱讀,是可以相當(dāng)有紀律的。因此,我們要介紹一套比較容易遵守,可以取代這三種規(guī)則的替代方法。這套方法指出四種站在對立角度來評論一本書之道。我們希望即使讀者想要提出這四種評論時,也不會陷人情緒化或偏見的狀態(tài)中。
以下是這四點的摘要說明。我們的前提是讀者能與作者進行對話,并能回應(yīng)他所說的話。在讀者說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向作者說明:
(1) 你的知識不足。
(2) 你的知識有錯誤。
(3) 你不合邏輯—你的推論無法令人信服。
(4) 你的分析不夠完整。
這四點可能并不完整,不過我們認為已經(jīng)夠了。無論如何,這確實是一位讀者在不同意時,基本上可以作出的重點聲明。這四個聲明多少有點獨立性。只用其中一點,不會妨害到其他重點的運用,每個重點或全部的重點都可以用上,因為這些重點是不會互相排斥的。
不過,再強調(diào)一次,讀者不能任意使用這些評論,除非他確定能證明這位作者是知識不足、知識有誤或不合邏輯,一本書不可能所有的內(nèi)容都是知識不足或知識有誤。一本書也不可能全部都不合邏輯,而要作這樣評論的讀者,除了要能精確地指認作者的問題之外,還要能進一步證明自己的論點才行,他要為自己所說的話提出理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