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個民族精神發育和文化傳承的基本途徑。事實證明,大量進行名著閱讀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可以增強學生語文鑒賞能力,提高語文素養。因此,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快速閱讀整本書的方法,從而讓學生能夠進行高效閱讀。
讀整本的書,不僅可以練習精讀、速讀,有利于養成好的讀書習慣,閱讀效果也會更好。如果在閱讀過程中借助思維導圖法,快速掌握整本書的內容,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活用
思維導圖,激發快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閱讀,是為了深層次地品析、感悟文本的語言和思想情感,是一次奇妙的發現之旅。但是,一些學校在調查中發現,許多人覺得名著生澀難懂,閱讀名著的積極性不高,而運用思維導圖,以其形象、直觀、個性的表達,把閱讀過程中單調乏味的文字變成能激發學習興趣的圖形,能發散思維,激發閱讀期待。
例如,在《駱駝祥子》導讀課上,我通過以下方法教學生設計思維導圖,請學生以書籍封面的內容“祥子的圖像和書名”,利用放射性思維展開無盡聯想,然后用文字或圖畫表現出來。
根據學生的答案,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祥子類:善良、憨厚、誠實、粗笨、聰明、農民、逃犯;駱駝與祥子類:友好、敵對、戰爭、旅行、謀生、逃亡;相關事物類:沙漠、草地、城市、戰場、農田。
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導圖起到三個作用:培養學生發散思考的習慣;促進學生把發散思考的內容具象化表達出來;把相關元素用關鍵詞的形式排布在一張圖上,使學生更容易找到其中可能的關聯,從而激發閱讀欲望。通過思維導圖,教師讓學生在閱讀整本書之前產生了對書中主人公命運的強烈好奇心,為接下來的閱讀打下了基礎。
巧用思維導圖,掌握快速閱讀整本書的技巧。讀一本書就要越讀越薄,即把書讀透、讀懂,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寫書的動機、觀點、理念。如果讀完一本好書,學生能把故事梗概在幾分鐘之內講清楚,就是把書讀薄了。書越讀越薄的過程,就是在快速閱讀中刪除多余信息的過程,必須在認真讀的基礎上,厘清文章脈絡,掌握課文要點,將內容加以高度濃縮。學生學會快速閱讀整本書,能達到把書讀薄的目的,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收斂性思維,獲取重要的信息,通過節點和連線將中心輻射出來的各個知識聯系起來,把知識點連成知識塊,把知識塊連成知識網。
一本書有許多內容,學生可以通過運用思維導圖畫出
閱讀的目的、閱讀的目標,這本書大概多久讀完,需要了解哪些內容,然后采用先慢后快的原則,先看封面、封底、內折頁,再看前后序、目錄,進行跳躍式快速閱讀,在頭腦中盡量使每行內容形成一個整體,用閱讀思維將內容連接起來。當學生看完這些內容后,一張全書的思維導圖就明晰可見了。
智用思維導讀,檢測快速閱讀整本書的效果。思維導圖具有梳理和壓縮的功能,把大腦中的隱性知識顯性化,促進了新的知識結構的整合,它僅用
關鍵詞、圖形和連線等就能把一本書的關鍵信息及相互關系變成一張圖。學生快速閱讀完整本書后,也可以用思維導圖的方法進行檢測。
教師在課堂上要求小組合作繪制思維導圖,通過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等方式,讓學生相互啟發交流,共享學習成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以《駱駝祥子》為例,學生通過各種手段快速讀完整本書后,我要求各小組以祥子的起落為關鍵詞進行小組合作,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看哪組完成得最快、最好。學生們跳讀課文,完成小組分配的任務,相互檢查,完善思維導圖。一個小組以祥子買車為中心詞,畫出了資金來源、籌錢時間、拉車過程、遇到的人、遇到的天氣、結果等內容。在小組競賽比拼中,學生們既厘清了文章的思路,又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
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名著導讀教學中,就像一棵放射性的“知識樹”,體現了語文教學的整體性和序列性,有助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劉世芳(作者單位系江西省蘆溪縣蘆溪鎮林家坊學校)
《中國教師報》2018年05月16日第5版 版名:現代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