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根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夢想一直是幾千年來古
今學子們追求的兩個最高學習境界,一是超人的
快速閱讀技能“一目十行”;二是天才的記憶
能力“過目成誦”,F實是這兩種最高境界的實現卻有著極其不易和特別艱難過程。
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是速讀記憶的最高
境界,普通讀書人能之甚少。
通過對以上“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歷史與現代
人物的一些介紹,我們可以看出有這樣三個方面的規律和特點:
首先,具有“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本領和能力的
高手和天才人物古代和現代都有出現。世界上許多例子證明了人的閱讀和記憶潛能在適當的條件
下經過艱苦努力是可以達到的。如馬克思是個名符其實的速讀高手,他讀書的速度奇快:為了寫
《資本論》,他閱讀了1500多種書,在書中引用了十幾個學科、數百個作者的觀點,留下了
100多本讀書筆記。勤奮和天才相加才讓他完成如此艱巨的工作任務。可以說正是由于他異乎尋
常的速讀能力,使他有可能在所研究的每個領域涉獵了無數有用的資料。他有極為豐富的哲學、
政治經濟學、歷史、法律等社會科學知識。對文字藝術也有極高的修養,海涅、歌德、但丁,巴
爾扎克、莎士比亞等作家的作品,他如數家珍,隨口吟誦。他幾乎能掌握歐洲的一切國家語言,
能和流暢的英語、法語著書立說,對自然科學也有很深造詣。他運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在頭腦里
儲存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和資料,使他的頭腦成為一艘升火待發的戰艦,隨時準備開往
任何一片思想的海洋。
列寧看書習慣于一目十行,迅速抓住整段整頁的意
思。他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己看過的書竟達16000多冊。如他在研究帝國主義這個專題時,
讀了148本書,49種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寫下60多萬字的札記。列寧這樣超強超量的學習實踐
量當然是他獲得成功的保證。
其二,這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能力是速讀記
憶的最高境界,至今只有少數天才和高手才能達到,多為偉人和名人。
我們只有在很少的歷史典故中或現實生活中會偶爾
看見他們的身影,“物以稀為貴”就是這些速讀記憶高手們的真實寫照。從全國范圍近二十年來
開展快速閱讀訓練的實踐來看,達到每分鐘1000字——2500字水平的占到所有參訓學員的70—
80%左右;達到每分鐘3000字——7500字的占15—18%左右;達到每分鐘8000字——20000字的學
員僅僅是1—3%左右。真正能夠達到高段級別的速讀學員還是極少數。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有三
個方面:
一是歷史的原因。人生識字讀書始,我們中國人幾
千年來讀書識字的習慣和教育方式都是以“音讀”和“逐字逐句”閱讀方式進行的,久而久之形成
習慣改之當然十分艱巨和困難,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習慣是制約著大量涌現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
手的客觀環境。
二是整個教育領域對“閱讀學、記憶學”等能力學
科的研究和探索還沒有擺到國家教育的主流地位。包括精英特在內的許多熱心而積極的快速閱讀
研究和推廣企業還沒有得到國家的重視和扶持,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我們國內的重視
和投入不夠是缺乏產生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基礎條件。
三是對學習的每個個體而言,缺乏系統的科學的快
速閱讀記憶訓練方式和模式。 在絕大多數學人中間對“速讀記憶”還是感到十分陌生和空白。個
體閱讀習慣的惰性和局限是缺乏大量產生變革的力量。
綜上所述:歷史的包袱和傳統的習慣是制約著大量
涌現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手的客觀環境;國家和重視和投入不夠是缺乏產生千千萬萬速讀記憶高
手的基礎條件;個體閱讀習慣的惰性和局限是缺乏大量產生變革的力量。
其三,由于生理和現實的原因,“一目十行,過目
成誦”是一個理想而又難以達到的目標。要達到“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一方面由于生理條件只可
能有少數人經過訓練后才能成功超一流的速讀記憶高手;另一方面個人在艱苦枯燥的訓練中的意
志品質環境條件等方面的原因,往往是制約大多數學員成為一流高手的重要原因。對大多數人而
言,“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實現往往是一個難以想像和艱巨的過程,很少有人經過自身的努
力能夠達到。
科學家在實驗中發現:人的視知覺范圍到
底有多大呢?試驗表明,在 0.1秒的時間內,成人一般能夠感知6--8個黑色圓點或4-6個彼此
不相聯系的外文字母。也就是一分鐘可以感知到4200個字。如果我們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
,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4200個字。這就是人眼的極限閱讀速度。因此,綜合各方因素,科學家
一般認為:在未經過系統科學訓練的情況下,一般人的閱讀速度的生理極限一般為3000字/分
鐘—4000/分鐘左右的水平。
問題是,世界上快速閱讀記憶發展的近百年歷史已
經證明了如果人經過系統和科學的訓練后,人的閱讀極限是可以大大提高的。科學家的實驗是“
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4200個字”。以人的生理極限每個視點最高可看
4200字來計算,如果我們經過系統的和科學的訓練后,每個視點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字,而是二
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的話,那么他的
閱讀速度不是就可以達到每分鐘8400字、12600字
甚至16800字了嗎?這樣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則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如果經過系統和科學的訓
練后情況卻可以大不一樣。科學家的實驗是“把一個字看成一個點的話,那么一分鐘就可以看
4200個字”。以人的生理極限每個視點最高可看4200字來計算,如果我們經過系統的和科學的
訓練后,每個視點所看到的不是一個字,而是二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的話,那么他的閱讀速度
不是就可以達到每分鐘8400字、12600字甚至16800字了嗎?這樣我們的閱讀速度和效率則就
可以大幅度提高。如臺灣著名速讀專家楊碧堂先生在大陸湖北大學講學時鼓勵學生說,他認為經
過訓練,人人都可以成為“一目十行,過目不不忘”的天才。他說,學過速讀的人,不僅看得快
,而且理解深刻記得牢。他還說,經過訓練,普通人的閱讀速度可以每分鐘300字—700字提高
到3000 字—1000字。他還說,目前世界上讀得最快的人是菲律賓的瑪莉亞,每分鐘能讀 16萬
字。楊先生的得意弟子臺灣中學生于如岡,經過18天的訓練,閱讀速度可達每分鐘14000字。
著名影星林青霞為能速記臺詞,曾拜在楊先生的門下,現在也能每分鐘讀3000字。我精英特公
司現有不少學員經過訓練達到了每分鐘一萬多字甚至二萬多字的水平同樣是例證。
四、正確理解“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含義克服
其片面化的誤區。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這是荀子《勸學篇》
中的一句話,講的是射箭的技術,射一百支箭,有九十九支射中了,只有一支沒有射中,這樣的
射手還算不得好射手。如果荀子是以此來比喻學習準確的重要意義的話,還是有些道理的。但如
果這是個好射手的量化標準的話,那就顯得苛刻和極端了。事實上,當今以這樣偏激的觀點來尋
找和要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技能的人還真不少。
1.閱讀和記憶“精度”要求的合理性問題。
“一個能用一目一萬多字速讀閱讀的高手,當眾表
演看一部100萬字的小說,100分鐘讀完,在第101分鐘時,他能從這部小說的開頭一字不漏地
背到小說的結尾。如果真是這樣就是神話或計算機表演了!比酥苑Q之為“人”他必須會被其
生理條件、社會環境和客觀因素所制約,也必然會犯錯誤或產生過失,正所謂“人無完人,金無
足赤”。
又如在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奧運會上的射擊比賽中,
每一輪比賽射擊選手有的要射10發、有的射20發、還有的是40—50發的。從來沒有發現有那個
選手在50發比賽中獲得過全部命中10環的。有不少運動員會有若干個“8環”或“9 環”,比賽結
果他仍是世界冠軍。即使這樣世界級的天才運動員,要做到真正“百發百中”是不可能的,但絕
對不能因此說他不是“神槍手”。事實上“百發”不失“一”,也就是說,無論是體育比賽或是閱讀
文章要求正確率達到百分之百都是不可能的。
2.閱讀和記憶的具體的時間條件和環境問題。
任何比賽和表演都有一個適當的時間和環境條件所
規定,它才能夠完成其優秀的比賽和超常的表演。如果離開這些條件和具體環境則是根本無法做
到的。試想一個能跑百米9秒85的奧運冠軍,如果叫他連續跑一萬米,而在整個一萬米賽跑過程
中他是無論如何無法保證在他的一千個一百米賽跑中都保持9秒85 百米世界紀錄的。所謂“百發
百中”是有前提的,同樣“一目十行,過目成涌”也是有條件限制的。在有些人心中之所以產生“
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就是通篇、如實、準確并毫無遺漏的記憶掌握的認識誤區,實際上缺乏對
人的生理局限正確認識和片面理解?陀^地分析如果加上必要的條件限制,優秀的射手“百發百
中”和速讀高手的“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就完全可以做到。如在慢射十發或二十發比賽中,要求
世界級優秀射手做到槍槍命中“10環”就完全可以做到;如里是三十發或五十發連續射擊就不可
能做到槍槍命中“10環”了。
同樣在測試速讀高手一分鐘內甚至五分鐘內快速閱
讀五千至一萬字后快速記憶取得準確無誤的成績也是可以達到的。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那些世界
級記憶大師的表演就是如此: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要求記憶住互不相關的50個— 100數字、詞
組等內容,他們是完全可以“神奇”表演,征服觀眾的。但如果不加以時間和數量的限制,讓這
些世界級的記憶高手們大大增加表演時間和內容,恐怕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因此我們認為:“百
發百中”和“一目十行,過目成涌”的任何一個高手或天才必須在一定條件和前提下才可能實現的
,離開這個條件和前提則是“神話”和虛假的。
3.“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正確含義和理解。
“一目十行”在快速閱讀中一般是指其超人的快速
閱讀技能,最起碼是一目半頁的視讀水平與能力;“過目成誦”則是指閱讀后具備能準確回述或
朗誦的超強能力。國際速讀界普遍認為閱讀活動是讀者對自己需求的一種選擇的過程,“有效的
閱讀不產生對全部語言成份作精確的知覺和辯認,而是取決于讀者選擇最少的最有生產力的和對
首次預測最必要的語言提示”(肯尼斯·古德曼《國外閱讀教學研究》)。也就是說,閱讀不是
百分之百的汲取,事實上也不需要對所讀文章或書籍采取百分之百的吸收和記憶。閱讀的過程是
一個信息篩選的過程。由于個體的各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和認識積累,不同的閱讀的目的和興趣,
呈現不同的信息選取過程,即使對于熟讀成誦的內容,也呈現不同的感悟程度。這一點從我們成
人的閱讀經驗中得到了認證,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時候,吸收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各自感興
趣的觀點、思想乃至于重要的語句。如古代諸葛亮和徐庶等人一起讀書,他人務于精讀,“而亮
獨觀其大略”,最后終為雄才大略,輔佐劉備得三分天下。又如列寧看書習慣于一目十行,迅速
抓住整段整頁的意思。他在《列寧全集》中引用自己看過的書竟達16000多冊。巴爾扎克曾對快
速閱讀做過詳細的觀察和細致的描寫,如他在《路易·拉別爾》一文中寫道:“在閱讀過程中,
他吸收思想的能力是罕見的。他的目光一下能抓住七八行,而且他的智力理解意義的速度與眼睛
的速度相等,往往是一個唯一的詞便能使他掌握全句的意義!边@就是說,對文章的內容不是讀
懂的,而是看懂的。
五、追求“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最高境界的過
程可以成倍提高我們的學習技能。
人們常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不
想奪冠軍的運動員就不是好運動員”。同樣“一目十行,過目成誦”,是億萬學子在讀書學習過程
中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但是如果我們對“一目十行,過目成涌”不正確,追求的效果可能就大
相徑庭。
有些既熱愛學習個性急燥又缺乏韌性的朋友認為“
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古代有人行,現代有人能行;中國有人能行,外國有人能行,當然我完全
可以行。于是乎心一熱干勁倍增,買書、參加培訓班一門心思地學起來,學了一段時間后發現“
難度漸增,訓練枯燥,提高不大”,信心減退開始懷疑起是否真有“一目十行,過目成涌”其人其
事,隨著懷疑的增加,韌性的減少,學習和訓練效果變差,久而久之打退堂鼓成為無奈的選擇。
于是想成為“一目十行,過目成涌”最終只能作為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這些朋友的誤區不
在于所追求的目標有什么問題,而是對追求目標的艱巨性困難度估計不足,缺乏必要的耐力和韌
性。同時對自己理想的目標與現實的目標沒有很好的思考并分清。事實上由于個人的個體差異和
所處環境及條件不一樣,并不是每個士兵都能當將軍,也不是每個運動員都能奪冠軍,更不是每
個運動員都能奪得世界冠軍。知道這個道理后一般就能以平和的心態和務實地方法去努力爭取自
己最好的結果。
世界上如紐約、倫敦、北京等城市經常舉行國際公
認的萬人馬拉松比賽,在參加比賽前真正認為自己能取得比賽冠軍僅僅是為數很少的幾個運動員
。但絕大多數長跑愛好者在明知不可能獲得冠軍情況下,仍然能一如既往充滿熱情地以參與比賽
,答案只有一個:
獲得馬拉松比賽冠軍不是他們的目標,能享受這個
過程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能夠提高自己的長跑耐力和速度,保持身體健康和
活力,并享受參與馬拉松比賽帶給他們的精神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同樣道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在
參與快速閱讀訓練的過程中,能否實現“一目十行,過目成涌”的目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
個過程中自己通過努力,雖然沒有達到“一目十行”的目標,但也達到了“一目半行、一目一行、
二行甚至多行”水平,改變了自己的閱讀習慣,成倍地提高了閱讀速度和效率,這不也是一種成
功嗎?或許,你在參與這項訓練的過程中深深地愛上了它,加上癡迷、執著和勤奮,隨著訓練水
平的提高,成為名符其實的又一個“一目十行,過目成涌”高手并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