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聽一年讀五十本書覺得很簡單;仔細一算發現一周就要讀一本,覺得有必點難;再仔細一想,貴精不貴多,沒比要讀那么多書,我想這三種想法,是很多人的心聲,但我以一個實踐者、過來人的經驗告訴你兩個事實:
第一,貴精不貴多的說法只適用于
大量廣泛閱讀、有一定閱讀積淀的人,對于平時就不怎么讀書的你、或者沒讀幾本書的你,就不要用這種言論來忽悠自己了,還是先去多讀點書吧,量變質變規律在讀書這件事情上同樣適用。
第二,一年讀五十本書是完全可以的,且通過讀書實現自我改變和提升,你需要做的就是養成下面我即將說到的這4個習慣。
一、建立晨間閱讀的習慣
建立晨間習慣,把閱讀當成起床后的固定活動,因為早晨醒來后的這段時光,往往是人類專注度最高、精神最清醒的時候。如果你是上班族,更應該早起建立建立屬于自己專屬的閱讀時間。對上班族而言,工作的當天會不會額外加班、下班后還有沒有精力和意志力、有沒有約,都是未知數。
建立晨間習慣的好處是:你幾乎可確保只要遵守規律的就寢時間,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質量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然后再投入設定好的規律習慣。如此一來,你可以擁有幾乎每天相同質量的晨間閱讀,不容易受外在因素影響,對于保持這個習慣也形成良性的循環。 具體的方法就是:早起,讓自己有60-90分鐘的時間,用簡單的起床伸展喚醒身體,然后
專心投入閱讀。
如果你目前還沒辦法準時起床,可以試試“五秒法則”:也就是給自己一個儀式,讓自己忽略感受直接采取行動,從而激發我們立即行動的勇氣。當你聽到鬧鐘響時,立即給自己下命令:起床!然后倒數“5、4、3、2、1”,在你倒數5個數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的腦子里想的都是“起床”,五個數一數完,這個啟動儀式就會讓你立馬起床。這個五秒法則的運用不僅限于起床,當你或別人懶惰、拖延的時候,都可以用這個方式試試。
二、遠離以及戒掉社群媒體成癮的習慣
當下社會里,成千上萬的頂尖人員整天埋頭研究的就是:如何不斷搶奪你的時間和注意力,讓你成為他們(產品)的“奴隸”。你不妨回顧一下過去的自己,是不是把自己的大把時間用在了滑手機、逛社群網站、看視頻等事情上?
我們似乎忘記了,這些被搶奪的時間和注意力,也是我們一生/一天中最寶貴、且非常有限的資源啊。面對這種情況,是把時間和精力留給自己用、還是留給它們用,你必須自己做出抉擇(特別是那些大塊時間)。
我的選擇就是遠離以及戒掉社群媒體成癮,把注意力和時間留給閱讀、思考等重要的事情上。
我自己是這樣做的:把手機里的大部分社群媒體APP刪除,只留下一些娛樂性質弱、具有實用性的軟件,同時關閉各種沒必要的信息推送;有事要做的時候,就把手機關機或靜音;每天給自己特定的時間(如晚飯后半小時)快速瀏覽信息,刷之前先定好截止時間的鬧鐘。
三、養成快速閱讀的習慣
對于任何一個要上學、或者要上班的人來說,能抽出來閱讀的時間總是有限的,要想在這些有限的時間里完成大量閱讀,掌握快速閱讀的方法勢在必行。快速閱讀不是囫圇吞棗,而是一種根據材料、需要、時間、精力和內外部環境,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方法。
快速閱讀法的好處
1.提高閱讀速度自不用說,你的閱讀速度快了,那么同樣的時間里你可以獲取別人好幾倍的知識,無論是讀書、學習、考試,你都能快人一步;
2.快速閱讀對抓取書籍文章的脈絡、重點有非常好的作用,幫助我們快速對文章做整理、分析和歸納;
3.透過快速閱讀,我們可以快速建立書本的知識地圖;在快速看完一本書后,我們的心中會漸漸產生“問題意識”(可以把問題寫下來),然后通過這些問題挖掘出這本書中對自己有用的內容。好奇心會促使我們更好地完成閱讀,以及對一些內容進行精讀。
現在讀書,我基本是以每分鐘兩三千字的速度進行閱讀,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對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后才放慢一點速度(可能是一千字每分鐘)來閱讀,對于二次讀過發現的精華內容,再進行一遍精讀。
正常沒有經過訓練的人,其閱讀速度在200-300字每分鐘。經過專業的訓練,一眼看七八個、十余個文字的快速掃讀,也就是一分鐘看一兩千字、或者一分鐘看兩三千字,輕輕松松就可以做到!具體的訓練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件”,其方法透明、訓練簡單、容易掌握。
四、最后,還要養成做讀書檔案的習慣
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追求讀了多少,而是收獲多少。精英們讀書,是把讀書當成一種自我提升的契機,每讀一本書都是為了讓書里的知識發揮用處,解決問題。至于閱讀的效果究竟怎樣,就是看書中知識實踐的如何。
所以在讀書的過程中,建議你制作“讀書檔案”:
閱讀一本書之前,寫下閱讀這本書的目的;讀完一本書之后,寫下閱讀后的收獲、以及接下來要做什么的具體計劃,并認真執行,這樣才能將書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如果沒有”接下來的計劃“和具體的行動,那你讀的書就會停留在閱讀階段。
不僅如此,還要給自己設立目標:”三個月之后的計劃“,并在三個月之后回顧一番,看看自己是否實現了(追蹤、記錄自己的閱讀、行動成果)。(速讀G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