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只屬于人類,是上帝及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思考雖然并非人類獨有,但將思考與閱讀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仍然只有人類。享受閱讀是享受人生的一部分,而閱讀既包含了他人思考的成果,也一定在傳遞和延續著人類的思考。沒有閱讀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沒有閱讀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不將閱讀與思考緊密聯系的人和社會,一定是渾渾噩噩、沒有進步的。
雖然人類在沒有文字的漫長歷史中沒有停止生存與繁衍,但正因如此,人類沒有閱讀的歷史是昏暗的,其進步是緩慢的。中國古代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歐洲中世紀的黑暗都從反面詮釋了閱讀與思考對社會正義和人類進步的極端重要性.閱讀與思考也構成了言論自由這一基本人權的基礎.今天對那些不識字或不閱讀的人而言,只能是狹義的沒有閱讀,他們或多或少的在接受和傳遞著他人閱讀的經驗和內容。但他們這樣的境地已或多或少的包含了許多辛酸和痛苦,不會也無法以沒有閱讀為樂、為榮。
閱讀有很多種,有人閱讀是為了打發時間,在各種各樣的等待時間里閱讀;有人閱讀是為了獵奇和找樂;有人閱讀是為了實用,孜孜不倦于所謂的“成功學”甚至是“厚黑學”。也許每個偶爾閱讀或將閱讀成為一種生活的人,上述情況都會兼而有之,都會或多或少的從閱讀中引發著種種思考,或者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和傳遞了別人的思考。在此基礎上,有些人的閱讀已更多的偏向于“思考”,了解、傳遞別人的思考,包括做自己的思考或向他人和社會提供這樣的思考。
有思考的閱讀便像有智慧的人生一樣包含了更多的酸甜苦辣包括痛苦,那種低層次的閱讀快感被更高官能的思考、體驗所代替。人類在閱讀與思考上雖然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樣的大快樂,但也一定有發現和思考“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的無奈和痛苦,有思考的閱讀和有思考的人生一樣,會有種種痛苦和煩惱。盡管如此,一定沒有人因為這樣的痛苦而情愿讓自己與沒有閱讀的文盲對換或放棄閱讀,這就像人雖然有種種不滿足的痛苦,卻不愿做一頭容易滿足的豬一樣。人有更高官能的享受時,哪怕是痛苦也不會讓自己再回到低官能的愚昧,就好像雖然白癡體會不到人生的痛苦,但沒有人愿意做白癡一樣。同樣,很少有受過教育有文化的人甘愿將自己再墮落為不學無術之徒。也許有人羨慕那些沒有閱讀與思考也能混得開的不學無術之徒,但他那低級趣味甚至是猥瑣的精神世界一定是不值得羨慕的,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也正是人類要通過閱讀與思考去推動社會進步的內容和目標所在。
閱讀與思考的“低限”是避免自己渾渾噩噩枉來人世,這應該是對大多數人適用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孔子口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只會針對少數人,大多數人做不了也做不到。但古往今來為弄明白真理或為了真理,不惜生命代價的已經不甚枚舉,有的甚至只是為了個人的尊嚴,而這種尊嚴大多數來自于閱讀思考后所形成的更高的官能需要。人類在思考道路上的孜孜不倦和勇往直前,實際上也反映了一種永無止境。 “夕死可矣”的“聞道” 很難取得,大徹大悟不僅難以存在,而且不一定有積極意義,保持“吾將上下而求索”應該是更加積極的選擇和態度。
也許,在閱讀與思考上也存在著“80/20”定律,即20%的人超過80%人的閱讀量,在閱讀的人中,20%的人為這個社會提供了80%的思考。但無論從哪方面說,不僅這20%的閱讀和思考對于社會和人類的進步是不可或缺的,那80%的閱讀和思考也是對這20%的閱讀和思考所不可或缺的。閱讀與思考聯系在一起會改變一個人的思想和行為,無數人的閱讀與思考便會改變社會的思想和行為。閱讀與思考無論傳遞的是快樂還是痛苦,都是人類和社會進步所必須的,沒有這樣的思考,社會就會變得渾渾噩噩,充滿更多的痛苦,閱讀與不閱讀、思考與不思考的人都不能幸免。
我閱讀、我思考,我傳遞別人的思考,也努力提供自己的思考,感謝所有為我提供了閱讀和思考的人,也感謝所有閱讀和傳遞我的思考的人,更希望將這些思考匯聚到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