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統所寫出的幾百萬冊的書籍中,百分之九十九都對你的閱讀技巧毫無幫助。這似乎是個令人困惱的事實,不過連這個百分比也似乎高估了。但是,想想有這么多數量的書籍,這樣的估算還是沒錯。
有許多書只能當作娛樂消遣或接收資訊用,娛樂的方式有很多種,有趣的資訊也不勝枚舉,但是你別想從中學習到任何重要的東西,事實上,你根本用不著對這些書做分析閱讀,掃描一下便夠了。
第二種類型的書籍是可以讓你學習的書,學習如何閱讀,如何生活。只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或萬分之一的書籍合乎這樣的標準。這些書是作者的精心杰作,所談論的也是人類永遠感興趣,又有特殊洞察力的主題。這些書可能不會超過幾千本,對讀者的要求卻很嚴苛,值得做一次
分析閱讀。
如果你的技巧很熟練了,好好地閱讀過一次,你就能獲得所有要獲得的主要概念了。你把這本書讀過一遍,便可以放回架上。你知道你用不著再讀一遍,但你可能要常常翻閱,找出一些特定的重點,或是重新復習一下一些想法或片段。(你在這類書中的空白處所做的一些筆記,對你會特別有幫助。)
你怎么知道不用再讀那本書了呢?因為你在閱讀時,你的心智反應已經與書中的經驗合而為一了。這樣的書會增長你的心智,增進你的
理解力。就在你的心智成長,理解力增加之后,你了解到—這是多少有點神秘的經驗—這本書對你以后的心智成長不會再有幫助了。你知道你已經掌握這本書的精髓了。你將精華完全吸收了,你很感激這本書對你的貢獻,但你知道它能付出的僅止于此了。
在幾千本這樣的書里,還有更少的一些書,很可能不到一百種,卻是你讀得再通,也不可能盡其究竟。你要如何分辨哪些書是屬于這一類的呢?這又是有點神秘的事了,不過當你盡最大的努力用分析閱讀讀完一本書,把書放回架上的時候,你心中會有點疑惑,好像還有什么你沒弄清楚的事。我們說“疑惑”,是因為在這個階段可能僅只是這種狀態。如果你確知你錯過了什么,身為分析閱讀者,就有義務立刻重新打開書來,厘清自己的問題是什么。事實上,你沒法一下子指出問題在哪里,但你知道在哪里,你會發現自己忘不了這本書,一直想著這本書的內容,以及自己的反應。最后,你又重看一次。然后非常特殊的事就發生了。
如果這本書是屬于前面我們所說第二種類型的書,重讀的時候,你會發現書中的內容好像比你記憶中的少了許多。當然,原因是在這個階段中你的心智成長了許多。你的頭腦充實了,理解力也增進了。書籍本身并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你自己。這樣的重讀,無疑是讓人失望的。
但是如果這本書是屬于更高層次的書,只占浩瀚書海一小部分的書,你在重讀時會發現這本書好像與你一起成長了。你會在其中看到新的事物,一套套全新的事物,那是你以前沒看到的東西。你以前對這本書的理解并不是沒有價值(假設你第一次就讀得很仔細了),真理還是真理,只是過去是某一種面貌,現在卻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一本書怎么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只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只是你到這時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并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
顯然并沒有很多書能為我們做到這一點。我們評估這樣的書應該少于一百本。但對任何一個特定的讀者來說,數目還會更少。人類除了心智力量的不同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不同。他們的品味不同,同一件事對這個人的意義就大過對另一個人。你對牛頓可能就從沒有對莎士比亞的那種感覺,這或許是因為你能把牛頓的書讀得很好,所以用不著再讀一遍,或許是因為數學系統的世界從來就不是你能親近的領域。如果你喜歡數學,像達爾文就是個例子,牛頓跟其他少數的幾本書對你來說就是偉大的作品,而不是莎士比亞。
我們并不希望很權威地告訴你,哪些書對你來說是偉大的作品。不過在我們的第一個附錄中,我們還是列了一些清單,因為根據我們的經驗,這些書對許多讀者來說都是很有價值的書。我們的重點是,你該自己去找出對你有特殊價值的書來,這樣的書能教你很多關于閱讀與生命的事情,這樣的書你會想一讀再讀,這也是會幫助你不斷成長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