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占據重要的地位。
1.天文名詞解釋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ao、畢、觜zT、參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en)。
【四象】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官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封國的分野,某星宿當作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當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與國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 氐房心 尾箕 斗牛 女 虛危 室壁 奎婁 胃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國:鄭 宋 燕 越 吳 齊 衛 魯 魏 趙 秦 周 楚
星宿:角亢氐 房心 尾箕 斗 牛女 虛危 室壁 奎婁胃 昴畢 觜參 井鬼 柳星張 翼軫
州:兗州 豫州 幽州 江湖 揚州 青州 并州 徐州 冀州 益州 雍州 三河 荊州
【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
【參商】參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別稱。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喻人分離不得相見。
【壁宿】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官蒼龍七宿中的心宿。《詩經.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杓,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
【北極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
【彗星襲月】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
【白虹貫日】“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生異常事情的預兆。
【運交華蓋】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魯迅《自嘲》詩:“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月亮的別稱】月亮是古詩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寫的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東曦】神話說太陽神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
【老人星】為全天空第二顆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極星座最亮的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
【牽牛織女】“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
【銀河】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天罡gā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
【云氣】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天子所產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
2.歷法名詞解釋
【農歷】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業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氣”,月中叫“中氣”。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和順序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滿,五月芒種、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處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詩文中常用二十四節氣來紀日。
【初陽】約在農歷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時間。此時陽氣初動,故稱“初陽”。
【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社日】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日,在春分前后。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初七】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
【下九】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古人以此作為年、月、日、時的序號,叫“干支紀法”。
“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甲戌 乙亥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3.古代紀年、月、日、時方法
(1)紀年法。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殽之戰》:“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
【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一個皇帝可以有幾個年號。
【干支紀年法】參照【干支】。
【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
(2)紀月法。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序數紀月法】一年十二月,依次分別叫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冬臘。
【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時節紀月法】農歷以正月、二、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
(3)紀日法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序數紀日法】每月29天或者30天,依次叫初一初二……初十,十一、十二……
【干支紀日法】如《殽之戰》:“夏四月辛巳,敗秦軍于殽。”“四月辛巳”指農歷四月十三日。
【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kū)、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
(4)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yì)、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天色: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代(當地時間):23-1點 1-3點 3-5點 5-7點 7-9點 9-11點 11-13點 13-15點 15-17點 17-19點 19-21點 21-23點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
4.古代計時單位
【更】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夜間時辰五更五鼓五夜現代時間(當地時間):
黃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點,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點,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點,雞鳴四更四鼓丁夜1-3點,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點
【鼓】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
【漏】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時】時是時辰,介紹見前古代紀時法。
【點】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代的24分鐘。
【刻】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