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多數人都同意:“讀書”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大量閱讀有助于鍛煉建構閱讀品味,塑造一個人的思考框架,評判事物的標準。不過,在還沒成為“閱讀達人”之前,還不知道該怎么挑選適合自己的書之前,亦或者發現自己只會追讀暢銷書,毫無選書能力的人,又該怎么辦?該怎么培養挑選適合書籍的能力?
我們之所以仍然需要讀書,是因為書籍是目前所有呈現信息的媒介中效能最高的一種。有別于什么信息全都一股腦地上傳網絡,書籍是一種事先經過專業出版人從眾多出版策劃中挑出具可行性的主題之后,委請專家撰寫,再交由專業出版人編輯而成的信息承載媒介,一本書不但主題明確,內容扎實有系統,且集合了多家之言,可以說是替讀者去蕪存菁的理想信息集合器,舍棄書籍不讀而就網絡,看似得到了許多信息,而且免費,但如果沒有篩選信息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判斷信息的真偽,恐怕也只是陷入信息焦慮之中。
簡單來說,讀書反而是信息泛濫的網絡時代最有效率的搜集信息方法,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最優質的信息,是現代人的好幫手。至于挑書的能力要怎么建立,建議很簡單,直接走進書店去,多逛書店。充滿書籍的書店,是人與信息/世界邂逅的地方,書籍/書店就是橋樑,無論你對甚么主題領域有興趣(即便你本人都還不知道),只要在書店里走逛,就能遇見讓你產生共鳴的書,當某一本書你覺得看起來很有趣時,別懷疑,拿起來讀就是了。
一本接著一本讀,然后,每隔一段時間,回頭審視自己的閱讀地圖,你會發現自己的
閱讀偏好,而且更神奇的是,久而久之,你就知道該怎么挑選適合自己的好書。
如果你還是不知道該讀什么書,那么,就根據自己的職業/工作來選書吧!25~29歲的年輕人應該多讀一些有助于提升工作能力的實用書,30~34歲的人則不妨開始多讀一些應用型的作品,可以幫助你將來領導、管理企業的作品。此外,也不妨多讀一些哲學或歷史類的書籍,也就是說,多讀一些可以幫助你了解宇宙世界的運行法則、組成元素,判斷歷史長期規律的作品。
讀書可以幫助人形成思考的框架,建立自己的思考主體性,不再人云亦云,不再平白地接受別人告訴你的答案,你會懂得自己尋找答案,判斷呈現在你眼前的答案的真偽。讀書可以讓人了解宇宙運行的邏輯、法則,讓自己不會受騙,趨吉避兇、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