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讀書還分季節嗎?當然了,人生還分季節呢。在傅佩榮教授看來,春季充滿希望,可以多讀《論語》和《泰戈爾詩集》;夏季炎熱,《莊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便足以消暑了;秋之肅殺,讀《老子》正適合秋日省思;冬季嚴寒,可翻閱《孟子》感受浩然之氣......
讀書與人生四季
少年期(3-20 歲)的讀書目的有三點:擺脫文盲、奠定基礎、認識自我。
文盲是指不識字的人,也指識字但不會思考的人。希納悲劇家歐里庇得斯說:“凡是無法陳述自己思想的人,都是奴隸!痹谧R字與思考之外,還有豐富的文化資產由學校教育而代代相傳,這是個人社會化的必循途徑。至于認識自我的性向與志趣,也是責無旁貸的,否則,是誰在生活?
青年期(20-40歲)讀書是為了謀職安身,講求實效和自我定位。定位兼指位置與方向,具有動態開展的意義,若青年期仍未能建立人生觀,難免面臨“四十而大惑”的困境,此時不妨借哲學與心理學書籍作為閱讀的參考。
中年期(40-60歲)事業已有基礎,生活品質成為關心的焦點,以致最需要文學與藝術的滋潤、舒緩。從前視為無用的東西,現在卻是妙用無窮的寶貝。小說、戲曲、詩詞、音樂、美術,可以展示生命的不同處境與情調,善加品味,更可以印證個人的心得。
老年期(60歲以上)以閱讀宗教經典、四書五經為宜。身體老化而智慧成熟,若能堪破生死大事,就不受時空限制,既可上友古人,又可神游人生各種境界,世俗成敗得失便也“相與俱化”,何樂不為?
以上是人生四季。
春季以肯定生命、啟發希望、確定方向為主,因此我讀《論語》和《泰戈爾詩集》?鬃拥摹叭松蛏普摗笔刮页錆M樂觀奮斗的信心。泰戈爾的詩描寫“宇宙”、“孩子天使”、“愛”,親切溫婉,足以解消一切疑慮。
夏季酷熱,我選擇《莊子》與梭羅的《湖濱散記》。莊子的寓言常有醍醐灌頂、恍然開懷、寒意逼人的作用,可以
消暑。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度過兩年兩個月,他筆下的一只公雞也有帝王般的尊榮,充分顯示大自然的奧妙。
秋天既有肅殺之氣,又有談談哀愁。《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語,驚醒了人類自我中心的妄念。房龍的《寬容》則細述西方歷史,指出“懶惰、無知、自私自利”是造成不寬容的三大因素,正適合秋日省思。
冬季太冷,何不翻閱《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一段念通的話,內心真力充塞、圓滿具足,道德勇氣油然而生。然后,尼采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談到“精神三變”,以“超人”為目標而沖決網羅,氣魄之宏偉足以鼓勵吾人自我超越。
淺談我的讀書內容
所有的習慣中,只有閱讀是無可非議的。閱讀使我們在人生行程中,看得深,想得遠,不然至少也增加了繁復多變的趣味,點化心靈的枯澀與滯礙。然而,在浩瀚的書海中,如何選擇自己所愛,卻是一個惱人的問題。讀到不宜的作品,損失的不只是時間,恐怕還有受騙受害的感覺。難怪許多人喜歡參考別人開的書單,希望借助別人的經驗,享受書的盛宴。
筆者無意開列書單,不過愿意就自己經常閱讀的五類書作一簡單介紹。這五類書包括:經典論著、俠義小說、哲理散文、文化資訊與工具書。
首先,經典論著除了個人專業研究所需,也有值得一般讀者詳加品味者。這是我們追溯傳統的大好機會。經典往往經過千錘百煉,走過歷史也塑成歷史,其中必有屬于永恒的成分,可以作為我們的標竿與定位。
以較古的經典來說,我國的《四書》與西方的《圣經》是主要代表。但是,因為較古,所以需要論著來詮釋。誰的詮釋比較正確呢?這方面最好聆聽專家的意見。所謂專家,在此絕對不是指愛因斯坦所謂“訓練有素的狗”,而是指能夠入乎其內、出乎其外的人,所提觀點必須“符合經驗事實、透過理性反省、標示理想意境”。
我們只要閱讀這一類的書,就會感覺內心世界不斷在成長,在擴展;但是這又不僅是一種感覺,而且是一種真實的力量,在催促我們選擇某種人生途徑。
其次,俠義小說是我在寒暑假的良伴。有時縱非假期,只要我趕完一篇論文或結束一系列的演講,就會找個借口閉門三天,休問人間事。所謂俠義小說,自然包括了《七俠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直至當代的金庸武俠全集:但是范圍并不限于此,西方的《大衛·科波菲爾》、《三劍客》、《羅賓漢》、《湯姆歷險記》之類的書也算在內。如果要定義的話,我會以“仁愛”與“正義”為判斷標準。必須二者兼顧,才是俠義小說。
但是,怎樣才算是好的俠義小說呢?首先,小說的情節要使我覺得恨不生在當時,恨不相逢此人,不然必定互為奧援,相視莫逆。我常以小說省察自己對仁愛與正義的敏感程度,看看自己年紀越來越大,是否隨俗浮沉,甚至麻木不仁了?其次,小說必須留給我一個省思的余地,同時允許我以新穎的眼光看待既成的世界。我是否忽略了親情、愛情、友情?是否坐視不義之事在身邊發生?當我從小說堆中抬起頭、站起身時,我對同一世界之人更加珍惜。
第三類書是哲理散文。哲理散文的范圍更廣了,從殷殷告誡的勵志文摘、即事說理的長短議論,到仰觀天際的沉思冥想、血淚織成的雋永小品,都屬之。這一類書總是讓人邊讀邊想,試圖用一個道理統合蕪雜的事象。可惜,我國的古文往往礙于文字與時空背景,不易讓人欣賞。相形之下,西方作品的翻譯就容易讓人接近了。
譬如,我最近讀到房龍的“寬容”無法釋手,連讀三個深夜,感慨良深。他說,現代的不寬容可以分為三種:出于懶惰的、出于無知的與出于自私自利的。我以此反省自己的行為,頗有助益。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也是標準的哲理散文,有些地方不讓梭羅的《湖濱散記》專美于前。當然,興致來時,朗讀一段《莊子》或《孟子》,默念一段《柏拉圖對話錄》或《懺悔錄》,也是平生一大樂事!
然后,還有文化資訊方面的書值得一讀。這類書以圖文并茂為特色,使人視覺與思想一起運作,贊美之中含有感嘆,感嘆之后帶來深思。宇宙之大,無奇不有;自然之美,非可想象;人智之巧,則相形之下亦不遑多讓。
可惜的是,這類書大都價格高昂,并且不易齊備,好像印不勝印、買不勝買。文化界人士可以考慮集體合作,編印一系列人類文化欣賞全集,分門別類,扼要敘述,配合圖片與必要的附件,讓每一個家庭真心愿意以它來取代酒柜。雖然,我們目前連百科全書都編不出來,恐怕在觀念上與人才上都有所不足。目前倡議此事,或許只是好高騖遠而已。
最后一類是工具書。一般人把工具書當成字典的別名,只有在用到的時候才去查閱。事實上,工具書包括前面提及的百科全書,以及各學科的專門辭典;不僅如此,對現代知識分子來說,各種學術史也是不可或缺的。學術史之中又以人文及社會方面較有普遍推廣的必要。這類書以正確性與時代性為主。
如西洋學史,首推英國柯普斯登(copleston)的巨著,最近幼獅公司推出《觀念史大辭典》譯本,也是文化界的一件盛事。許多人都在期待這兩部書早日出齊。三民書局正在籌劃三十卷《世界思想文化史》的撰著工作,可謂魄力過人,值得知識分子稱贊鼓勵。
除了上述五類書之外,當然還有其他開卷有益的作品,各人不妨自取所需。最要緊的原則是:書本只能滋潤、孕育我們的生命,而不能代替我們生活。我們有時為了生活而讀書,往往錯失去書中
樂趣;我們當然也不必為了讀書而生活。但是離開書本,生活恐怕難免變得像是一塊毫無滋味的黑面包了。
傅佩榮,祖籍上海,臺灣輔仁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專攻宗教哲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視主講《國學的天空》,東方衛視主講《老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