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些人只喜歡讀“讀得懂”的文字,而見到讀不懂的文字就頭大、就逃避呢?對于這一問題,日本學者外山滋比古在他的《閱讀整理學》中如是說:
“大眾傳媒如果失去讀者就無法立足,只好不斷地用平易的寫法吸引讀者,讀者也隨心所欲,變得越來越懶惰。”,的確,
快餐式閱讀的彌散,使得許多人只喜歡讀“讀得懂”的文字,一遇上讀不懂的文字便習慣性地放棄,這恐怕就是為什么讀了那么多書卻無長進的緣故。
閱讀在某種程度上而言就如吃東西,讀那些通俗易懂的文字如喝粥,幾乎不用咀嚼就可以喝下去,這樣讀著讀著,“牙齒”的咀嚼功能慢慢衰減了,“腸胃”的消化功能也慢慢退化了,于是稍微吃一點需要咀嚼的東西,不僅會感覺牙口吃不消,腸胃也撐不住。好嚼的東西,吃起來固然方便,但總是吃那些并不是件好事,得不到咀嚼的喜悅不說,身體也會受到影響。同理,無需推敲的閱讀,也就難以體會閱讀的樂趣,甚至還容易心生厭倦。
一個閱讀者,總是選擇“讀得懂”的文字閱讀,思維就會一直在低層次上徘徊。回過頭來看,許多“讀得懂”的文字,也未必真讀懂了。許多文字原本就不是那么容易“讀得懂”的,因為每個人的言辭背后總有他特定的經歷、思考與認知,這些經歷、思考與認知往往是閱讀者所未曾有的。所謂“讀懂了”,也只不過是個人當時的體驗而已。不同的讀者對同一本書,甚至是同一段話的理解方式是不一樣的,除了因為人類理解事物的方式本來就不一樣,還與讀者的個人稟賦有關,每個人的遺傳基因不一樣,家庭背景不一樣,生活的社區不一樣,接受的學校教育不一樣,更為重要的是個人的興趣不一樣,讓一個對足球毫無興趣的人去讀關于足球的書,即便寫得再通俗易懂,恐怕他也沒有興趣去讀。
閱讀的價值除了消遣更重要的是求知。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的已知早已經無法幫助自己很好地理解這個世界了,如果沒有及時進補,早晚是會被這個世界淘汰的。總是不讀難懂的文字,就無法獲得知識的更新,也會阻礙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原有的框框中無法逃脫。
一本我們原本不熟悉的領域的書,自己居然能夠“讀懂”它,除了僥幸,可能會與自己的人生閱歷與近期的關注點有關。比如我讀《教育與腦神經科學》《基因或教養》《腦的爭議》《腦機穿越》以及關于大數據的書籍就是如此,這些書中專業性很強的那些東西,不一定非要去讀懂它,但是作者在這些專業知識的推導下得出的結論,我們可以調動自己的“社會資本”與“決策資本”來幫助自己掃除
閱讀的障礙。如果因為不熟悉就不去讀它們,那么永遠只能被這個世界拋在門外。
我們的問題還在于只能用頭腦了解書的內容,根本沒想到要在生活中具體實踐書中所說的道理。許多看起來難以讀懂的文字,我們一旦聯想到具體的人生經歷和社會現實時,就會覺得不那么難以理解了,當自己有意識地運用書中提到的某個觀點,介紹的某種新技術、新方法的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消除“難讀”的意識,轉而滿懷信心地讀下去。
在許多時候,閱讀就如解碼一樣,急不得。希望很快地讀完一本書,并“讀懂”它,只是一種幻想。閱讀需要聯想和想象參與其間,要在文字的前后勾連中發現其內在的邏輯,進而尋找表達的脈絡,判斷文字的價值,獲得新的認知。任何一個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總是會有無法理解的煩惱,但當我們硬著頭皮讀下去,讀到后續的文字的時候,往往就會豁然開朗,原來道理在這兒等著!
對具體的個體而言,毫不費力就能“讀懂”的文字,往往是沒有多大價值的。有閱讀價值的文字,往往是要費思量的。像《理想國》《純粹理性批判》《個人知識》《教師作為知識分子》這些書,對我而言,就是很難讀懂的,但反反復復地翻閱,就會發現這些書中為讀者提>供了許多讀懂它的路徑,比如我可以從其提供的文獻資料中找到就我現在的“個人資本”能夠“讀懂”的與其相關的書籍和文字,也可以在它的表述中回溯相關的歷史,反觀現實的世界幫助自己去解讀它。這樣斷斷續續讀下去,也就慢慢可以“讀懂”一點。>
閱讀,其實和教育一樣,都是急不得的事。當我們慢下來,“開始用內心的耳朵去傾聽”的時候,就可以“無意中聽到”作者以及書本中的人物的聲音以及知識、技術、故事暗含的意義與價值。《理想國》《優雅的辯論》《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民主、專業知識與學術自由》《游戲改變世界》等書,我就是這樣“聽”過來的。
許多難讀的書,是要細細地讀,慢慢地啃的。3萬字左右的《康德論教育》,我前前后后讀了十多遍,做了上萬字的批注,愛因斯坦幾千字的《論教育》可以說沒有一句多余的話,句句經典,每讀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像《理想國》《民主主義與教育》《愛彌兒》這樣的教育經典以及《懺悔錄》《逃避自由》《社會契約論》《思想錄》《人性論》《烏合之眾》《我思故我在》《世界通史》《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等比較難啃的書,只要耐著性子去啃,多多少少還是可以進入并有所收獲的。
其實難與不難在乎心,真的想讀,并堅持讀下去,原本覺得“讀不懂”的或許就“讀懂”了,原本以為“讀懂”了的還想回過頭去重讀。這就是
閱讀的樂趣所在。
作者:凌宗偉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