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鑫
古人閱讀多為紙質文本,最早還只能是攜帶不便的羊皮、竹簡等。而眼下的我們,手機、網絡、電子閱讀器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且十分便捷。但我以為,手機、網絡之類的閱讀雖然可以獲取大量信息,卻是一種淺閱讀,要進入深閱讀狀態,達到一定的思考、創新層次,還是紙質文本最佳。
古人的閱讀方式雖然單一,但他們對待知識懷有一種敬畏的態度,將書本看得十分神圣,閱讀之前,總得焚香凈手。“
敬惜字紙”,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傳統美德。
當然,我所說的敬畏與敬惜,是指心靈方面的,并不拘泥于某一表面形式。比如古人讀書之前的焚香凈手,閱讀之時的正襟危坐,今日就大可不必了。閱讀可以不分場合,就餐、乘車、乘機空隙,甚至上衛生間的時候,抓緊點滴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而我最喜歡的方式,則是躺在床上閱讀,可以放松身心地進入到一種類似“氣功”的狀態之中。
閱讀是一種習慣,一種愉悅,一種享受,一種境界。經常閱讀,自有一股繚繞身心的別致“書香”,就像不會枯竭的豐盈水源、盛開不敗的鮮花綠柳。因此,閱讀不能有太多的功利,它是心靈的一種需要,是充實生活、引導靈魂前行的一種方式。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黃庭堅說:“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禮義不交于胸中,便覺面目可憎,言語無味。”
由此可見,我們常說的閱讀,主要指人文方面的內容。個人的氣質、品位,便取決于這種閱讀。一個技術性的人才,如果沒有專業之外的人文閱讀,很難說他具有多高的文化修養與文化品位。閱讀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特別講究刨根究底。比如文中的注釋、書后的參考資料等,都值得我們足夠重視,可“按圖索驥”進行擴展閱讀;再比如自己關注、喜愛的作家、作者,必在知識結構、內在氣質、個性特征等方面與我們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可就此拓展、延伸開來,閱讀他們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這種刨根究底,就像農民收獲花生與紅薯,循著地底的根須,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會有一種溢于言表的豐收喜悅。
閱讀也是一種循環往復的過程。這種循環往復,就是人們常說的
精讀。有定評的經典性作品,經過時間的淘汰與篩選,其中有著最偉大的思想,最豐富的內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類迄今為止所能達到的峰巔。對于這些舉世公認的中西社科、文學名著,我們自然要盡情揣摩,反復精讀,把握其內涵要旨。一個人能夠獲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決于這種循環往復的閱讀。
閱讀是一輩子的事情,是一種長期的沒有終點與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具體而言,指的就是閱讀。它是生命的一種“馬拉松”,是鍥而不舍的長期追求,是由量變到質變的不斷飛躍與提升……說到底,閱讀就是人生的一種修煉,與成長、成功相伴,修煉到家的,便可“得道成仙”。
閱讀雖然不能延長我們的生命數量,卻能加密、提高我們的生命質量,增加其寬度、厚度與深度。書香彌漫的人生歲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時間欣賞無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們活得更加豐富與智慧、充實與從容,人生也因此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