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世界與生意的世界一樣,不但要懂得達成共識,還要懂得提案。買方或賣方的提案是一種計劃、一種報價或承諾。在誠實的交易中,一個人提案,就是聲明他準備依照某種模式來做事的意圖。成功的談判協商,除了需要誠實外,提案還要清楚,有吸引力。這樣交易的雙方才能夠達成共識。
書里的提案,也就是主旨,也是一種聲明。那是作者在表達他對某件事的判斷。他斷言某件他認為是真的事,或否定某件他判斷是假的事。他堅持這個或那個是事實。這樣的提案,是一種知識的聲明,而不是意圖的聲明。
作者的意圖可能在前言的一開頭就告訴我們了。就一部論說性的作品來說,通常他會承諾要指導我們做某件事。為了確定他有沒有遵守這些承諾,我們就一定要找出他的主旨才行。
一般來說,閱讀的過程與商業上的過程正好相反。商人通常是在找出提案是什么后,才會達成共識。但是讀者卻要先與作者達成共識,才能明白作者的主旨是什么,以及他所聲明的是什么樣的判斷。這也是為什么
分析閱讀的第五個規則會與文字及詞義有關,而第六個,也就是我們現在要討論的,是與句子及提案有關的規則。
第七個規則與第六個規則是息息相關的。一位作者可能借著事件、事實或知識,誠實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通常我們也是抱著對作者的信任感來閱讀的。但是除非我們對作者的個性極端感興趣,否則只是知道他的觀點并不能滿足我們。作者的主旨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持,就只是在抒發個人想法罷了。如果是這本書、這個主題讓我們感興趣,而不是作者本身,那么我們不只想要知道作者的主張是什么,還想知道為什么他認為我們該被說服,以接受這樣的觀點。
因此,第七個規則與各種論述有關。
一種說法總是受到許多理由、許多方法的支持。有時候我們可以強力主張真實,有時候則頂多談談某件事的可能。但不論哪種論點都要包含一些用某種方式表達的陳述。“因為”那樣,所以會說這樣。“因為”這兩個字就代表了一個理由。
表達論述時,會使用一些字眼把相關的陳述聯系起來,像是:“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就會那樣。或“因為”如此,“所以”那樣。或“根據”這個論述,那就會如此這般。在本書較前面的章節中,也出現這種前后因果相關的句子。因為對我們這些離開學校的人來說,我們了解到,如果我們還想要繼續學習與發現,就必須知道如何能讓一本書教導我們。在那樣的情況中,“如果”我們想要繼續學習,“那么”我們就要知道如何從書中,從一個不在我們身邊的老師那兒學習。
一個論述總是一套或一連串的敘述,提供某個結論的根據或理由。因此,在說明論點時,必須要用到一段文字,或至少一些相關的句子來闡述。一開始可能不會先說論點的前提或原則,但那卻是結論的來源。如果這個論述成立,那么結論一定是從前提中推演出來的。不過這么說也并不表示這個結論就一定真實,因為可能有某個或所有的前提假設都是錯的。
我們說明這些規則的順序,都是有文法與邏輯的根據的。我們從共識談到主旨,再談到論點,表達的方法是從字(與詞)到一個句子,再到一連串的句子(或段落)來作說明。我們從最簡單的組合談到復雜的組合。當然,一本書含有意義的最小單位就是“字”。但是如果說一本書就是一連串字的組合,沒有錯,卻并不恰當。書中也經常把一組組的字,或是一組組的句子來當單位。一個主動的讀者,不只會注意到字,也會注意到句子與段落。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發現一個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點。
我們把分析閱讀談到這里時,目的是在詮釋作者的意圖,似乎和第一個階段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第一階段的目的是掌握
結構大綱。我們原先從將一本書當作是個整體,談到書中的主要部分,再談到次要的部分。不過你可能也猜得到,這兩種方法會有交集點。書中的主要部分,與主要的段落都包含了許多主旨,通常還有許多論點。如果你繼續將一本書細分成許多部分,最后你會說:“在這一部分,導引出來了下面這些重點。”現在,每一個重點都像是主旨,而其中有一些主旨可能還組成一個論述。
因此,這兩個過程,掌握大綱與詮釋意圖,在主旨與論述的層次中互相交集了。你將一本書的各個部分細分出來,就可以找出主旨與論述。然后你再仔細分析一個論述由哪些主旨,甚至詞義而構成。等這兩個步驟你都完成時,就可以說是真的了解一本書的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