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讀到這樣一個段子,我覺得特別有意思,抄錄如下——
既然有“勸酒”文化,可不可以同樣“勸書”呢?就像這樣:
“來!讀了這本書,不讀就是不給面子!”
“感情深,讀兩遍;感情淺,讀序言。”
“這本書我先讀了,你隨意。”
“讀完這本,還有三本。”
還真別說,讀書與喝酒,形式上倒是有頗多相似之處,比如喝酒可以
牛飲鯨吞,也可以細細品啜,讀書亦然,可以
一目十行,瀏覽而過,也可反復誦讀,通篇記背。于喝酒的人而言,有些酒喝一杯就足夠,而有些酒喝再多都不覺多,不同的書給人的感覺與之極為相似。
酒桌之上,一眾酒友歡聚,總是想盡一切法子,頻頻勸酒,從酒桌文化到朋友情誼,語到深處,讓人不好拒絕。若是勸人讀書也有這種勁頭,想來別人也是不好推辭的吧。有意思的是,同樣兩桌人吃飯,喝酒的那桌總要比不喝酒的那桌來得熱鬧。觥籌交錯,起坐喧嘩,響聲能傳出很遠,而不喝酒的那桌多半只能說得幾句“你吃啊”“多吃點”,畫面要靜寂得多。
要是讀書像喝酒一樣,讀書這件在人們印象里早被貼上了安靜標簽的事情就會變得熱鬧許多。而且書的受眾要較酒來得更廣,與人一起讀書的對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除人以外的自然萬物:捧書對山林,我閱鳥亦悅;持書立庭中,風動書亦動……
要是讀書像喝酒一樣,氛圍也會好上許多。對于喝酒的人來說,分享可以增進彼此的交情。一瓶酒打開來,總是你斟一杯,我倒一點,然后舉杯相碰,喝著喝著,慢慢地,酒興就濃了。讀書也不總是“一盞燈、一杯茶、一本書、一日光陰”,同好者之間,有什么好書,可以互相推薦,彼此分享,有什么心得或疑難,也可以奇文共賞,疑義相析。
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喝酒,有人不喜歡喝酒,有人喜歡讀書,自然也有人不喜歡讀書。喜歡的人為了求得知己,常常會勸別人多嘗試,只是在現實生活中,勸酒的人很多,勸書的人很少。與被勸酒時候的勉強相比,被人勸讀書則要輕松得多,或許也更容易接受。
當“勸書”像“勸酒”一樣成了一種文化,當“勸書詞”變成了人們的口頭禪,頻繁得好似人與人見面時的寒暄與招呼,如同“你好”“早上好”一般,
讀書的氛圍想必要較現在好得多吧。且不說老熟人日日見面,若是兩個人久別重逢,見面第一句話就是“問君讀書去否”“問卿近來讀書可有收獲”,這感覺,不啻美妙!(潘玉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