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吧。
假如我們現在拿到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交通工具”,聰明的讀者第一時間就會反應過來:“哦!這個標題就是整篇文章的
中心詞,是作者思路的起點。”然后,我們在第一段里讀到了關于汽車的內容,汽車顯然是眾多交通工具中的一種,這意味著作者朝著具體的方向前進了一步。
如果接下來又出現“寶馬”這個品牌,我們就要在腦子里跟著作者的思路朝具體的方向再邁一步。同樣,如果讀到關于3“系”或者“7系”的內容,甚至還出現了某種車型的顏色與配置等信息,就說明作者又進入了下一個更加具體的層次。
突然,作者筆鋒一轉開始描寫奔馳車了。如果不打起精神,我們就會錯過這一重要的轉折,“奔馳”和“寶馬”顯然都是汽車品牌。因此,作者一下子往回跳了兩級,回到了與寶馬車平行的思路層面上。
在這以后,文章里或許還會出現“SLK”與“CLS”等具體型號,分析每種型號的配置有何不同。那么,我們就應該知道這部分的文章脈絡和剛才關于寶馬車的那段基本一致。
寫完地上跑的,作者開始寫天上飛的。當眼睛捕捉到“飛機”這兩個字時,聰明的讀者會發現,作者這次又往回跳了一大步,回到了與汽車不同級的抽象層次上。沿著這一思路,作者繼續往下寫,列舉出幾大飛機生產商及各種廠家的飛機型號。寫完這部分,作者又重新開辟了一條路,開始描寫自行車的不同品牌和型號。
看了這個例子,你是不是已經明白我的意思了?還是更加糊涂了?如果你真的被我繞糊涂了,那就說明你還沒有養成梳理文章脈絡的習慣,還不懂得在閱讀的同時積極發揮大腦的
邏輯思維能力。其實,我之所以要絮絮叨叨地解釋這個簡單的例子,就是為了給大家模擬下
閱讀高手的思維過程。
你可以把上面的那段內容看成是閱讀高手在閱讀過程中的自言自語,只不過這里的“自言自語”指的是整個思維過程像自言自語一樣不被意識到,無須刻意控制,而不是真的在跟自己說話,否則不就變成默念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