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時寒冰
前言:在寫了《讀書心得:思考·后半本》一文后,我陸續收到一些朋友的來信,希望多寫一些讀書方面的感受,以更高效地獲取知識。另外,寒假到了,很多家長也希望輔導孩子讀書,但不知道如何讓孩子的讀書效率更高。我在這篇文章中,分別談一點感受,如果能有一點點用處,也就非常欣慰了。
讀書是獲取知識、活躍思維、提高自我的捷徑。
我從小讀書深受表哥的影響,以古今文學名著為主。那個時候差不多能夠讀到的書,也基本上都是文學類的。由于借的書往往催得緊,書讀得也快,我讀書快很大程度上是這種“倒逼機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時還書,失去信譽,以后借書就會面臨很大困難。所以,必須高效率地吸收書中的知識。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時間顯得很寶貴,如何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讀書,尤為重要,
快速閱讀便是在這種現狀下催生出來的閱讀方式。
現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兩本書的閱讀量。乘坐飛機的之前,我喜歡就近買本書,上機后閱讀,等飛機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
怎么讀書呢?
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適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區別,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可能還是比較接近的。
我讀書是這樣的:
拿到書的時候,根據題目,先想想:這本書如果我寫,大概會是怎樣的觀點,會以怎樣的思路展開。然后,看一下簡單的介紹及序言等,如果介紹的主要觀點與自己的想法相同,章節的布局也沒有新鮮之處,那么,這本書就可以不讀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買下來閱讀。如果作者觀點新穎,或者觀點與自己接近但章節中體現出來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統和完善之處,也買下來,重點讀那些體現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節。
所以,我讀書的時候,一般都會先看目錄。目錄是提綱挈領,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過目錄,知道作者的一個大概思路,沿著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會讓你的思路和邏輯越來越系統、嚴謹和清晰。因為,讀書不僅獲取知識,開闊視野,更重要的是,開打思路,學會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
帶著一個清晰的框架去讀書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質,甚至,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寫作。這會讓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獨到之處,也幫你發現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處。這樣,你讀一本書,遠遠超過以普通方式讀十本書獲取的收益。
由于此前已經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關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應該
速讀、略讀,哪些應該精讀,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時間。
讀書的時候,一定要有一支筆,把精彩的觀點或闡述劃上線,或把自己的感受隨時寫下來。因為,看別人觀點的同時,實際上是在與作者對話,注意,讀書是與作者對話!你不自然地會有一些感悟,把它記錄下來非常非常重要。當你養成這種習慣,你會發現你的獲取知識的速度會更快,效率會更高,思維會更加活躍。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絕你非常厭惡的觀點,只要對方能夠自圓其說,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國人的局限性是:會認為與自己觀點差異大的觀點是荒謬的!往往從道德層面加以譴責,而完全不理會對方的邏輯關系。其實,荒謬的觀點不一定沒有道理。我們應該學會通過交流和辯論,讓道理越來越清晰,而不是通過情緒化的宣泄讓本來可以討論的話題變得越來越模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這個問題。我也在努力修正自己的這個缺點。
我在證券報社工作,證券行業是一個大熔爐,本職工作中不僅涉及證券、投資、理財、財務、兼并重組等方面的知識,還牽涉到宏觀經濟、微觀經濟;金融、財政、稅收、福利、房地產、建筑、土地、工業、農業、人口學、新能源、貿易、交通、資源、環境、社會、人文、歷史等等方面的知識,這逼著我廣泛閱讀,并且以高效率的方式閱讀。
我現在多采用組合閱讀的方式。即把幾本甚至十幾本關于同一問題的書,擺放在一起閱讀。這樣,如同召開一次座談會,每個作者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這些權威人士的觀點互相碰撞或者補充,讓你更深入地更全面地洞悉這一問題的實質。這種閱讀方式是我的最愛!但出行的時候不方便,畢竟,一摞書是很沉重的。
讀書是極其重要的。尤其對于當今在校生而言!知識是硬件,再好看的學歷如果沒有真才實學作為基礎,也只是一張紙而已。
相對而言,在國外受過教育的孩子,更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在我最近的幾次演講中,每次都遇到從國外趕來的研究生,他們通過這種交流的方式,獲取經過提煉和高度概括的知識。這也是一種捷徑。
當然,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劣質書籍滿天飛。選書也非常重要。我特別討厭動輒引用領導人講話證明自己觀點正確的表述方式,在中國的經濟類圖書中,這樣的表述非常普遍。這其實是知識分子墮落的一種表現。經濟學可以為決策者提供新的思路、參考或指導,但絕不可以通過領導人的講話來論證經濟學的正確。這本身就是一種本末倒置。因為,很多領導干部其實并不懂經濟學,甚至完全逆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蠻干。經濟學家本應指出其荒謬,引導其回歸正途,但是當今的經濟學家更多的是附和,通過自己掌握的經濟學知識來論證領導的決策是英明的有遠見的和正確的。一味溜須拍馬的結果是,一些錯誤越走越遠。墮落為阿諛奉承之徒,是這個時代知識分子奴才化的一個可悲標志。所以,當2008年底,拯救房地產的政策出臺,除了地產三劍客等為數不多的人指出其危害性,更多的人在三呼萬歲。當經濟走到今天,決策者不得不痛苦地發現,把自己逼上了絕路。有些錯誤只能犯一次,或者,只有一次機會。
因此,我更喜歡讀外國人寫的書。他們的學術研究大都比較獨立——至少相對我們而言是非常獨立的——寫的書觀點也非常鮮明。讀那樣的書是一種非常愉悅的享受。但是,我后來知道,即使翻譯來的書,也是被動過手腳的。比如,一本講經濟原理的書,提到中國的煤礦礦難的例子,就被刪除了。我們看到的大多是凈本。不得不感嘆:學好外語尤其英語很重要啊!那樣的話可以很方便地讀原版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