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理學家
朱熹曾講過,讀書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為首。筆者認為,讀書當持“五心”。
雅心。讀書如交友,品高得良朋。一個有內涵的人一定離不開經典閱讀的滋潤。在這個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快餐文化愈發盛行的年代里,市面書籍雖多,但不乏魚龍混雜、魚目混珠。因此,讀書當志趣高雅,善于尋珍覓寶,多讀一些厚重之書、大家之書,特別是歷經歲月沉淀的經典之作,通過大量高品位的閱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蘊,形成高雅的文化品格。
素心。不可否認,現在多數人讀書,或多或少總是帶著一些功利和實用色彩,雖然見效快、效果好,但不能持久,難以融入內心深處。古人讀書多重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如把這個初衷丟掉,讀書便難免淪為各類工具籌碼。不管何時何地何境,始終要抱著為真理而學,為提升境界而學,為工作發展而學的態度,遵循心靈和自身需要,把讀書作為一種
學習習慣、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生活樂趣乃至一種精神追求,回歸讀書最初心境,才能真正放下功利包袱,恒久愛書。
靜心。靜能明志,靜能生慧,靜能致遠。在現實生活中,讀書與靜心相得益彰,書能帶給讀者寧靜和致遠,而心越安靜的人,越能夠專注其中,體悟“書魂”。對組工干部來說,一方面,由于工作的需要往往要閱讀大量理論性、業務性非常強的書籍,心不靜便難以啃下這些“硬骨頭”。另一方面,由品鑒書籍上升到心靈共鳴乃至思想有所收獲的境界,安靜的心境不可或缺。所以,讀書應收斂心神,放空思緒,摒棄雜念;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獨,沉得住底氣,堅持平心靜氣;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身心投入,最終達到心臨其境。
恒心。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讀書貴在恒。說到底,“恒”的意義在于“活”——源源不斷吸收“活”的知識,形成“活”的思維。常讀書之人,思想不落伍,心境不封閉,觸覺不遲鈍。懶惰和懈怠是人的天性,若克服不了,難保不會被時代淘汰,成為新時期工作的“瞎子”“聾子”。因此,工作再忙,生活再累,也必須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書,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堅持,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
悟心。讀書如吃東西,只讀不悟,難免消化不良。讀書再多,也只會成為他人思想的“跑馬場”,最終失去自我。古人說,學必悟,悟而生慧。讀書的價值不在于機械記憶,而在于不斷忘、不斷悟的過程。好書需要讀通、讀透、讀活。讀通,咬文嚼字,熟讀精思,悟其意趣境界、風采神韻;讀透,反復揣摩、內省、反思、把握精要,悟其精髓;讀活,知行合一,融會貫通,把零散變為系統、孤立變為聯系,粗淺變為精深,最終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
( 文/ 陳鳳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