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
編者:蔡元培、一位國學大師,北大校長,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讀了六十年的書,教書育人無數,卻說自己沒有什么成就,總結的讀書經驗卻是“不得法”之處,值得我們借鑒且深思。
六十年,幾乎無一日不讀書。
我自十余歲起,就開始讀書。讀到現在,將滿六十年了,中間除大病或 其他特別原因外,幾乎沒有一日不讀點書的。然而我沒有什么成就,這是讀 書不得法的緣故。我把不得法的概略寫出來,可以作前車之鑒。
我的不得法,第一是不能專心。
我初讀書的時候,讀的都是舊書,不外 乎考據、詞章兩類。我的嗜好,在考據方面,是偏于詁訓及哲理的,對于典 章名物,是不大耐煩的;在詞章上,是偏于散文的,對于駢文及詩詞,是不 大熱心的。然而以一物不知為恥,種種都讀;并且算學書也讀,醫學書也讀, 都沒有讀通。所以我曾經想編一部《說文聲系義證》,又想編一本《公羊春 秋大義》,都沒有成書。所為文辭,不但駢文、詩詞,沒有一首可存的,就 是散文也太平凡了。到了四十歲以后,我開始學德文,后來又學法文,我都 沒有好好兒做那記生字、練文法的苦工,而就是生吞活剝的看書,所以至今 不能寫一篇合格的文章,作一回短期的演說。在德國進大學聽講以后,哲學 史、文學史、文明史、心理學、美學、美術史、民族學,統統去聽,那時候, 這幾類的參考書,也就亂讀起來了。后來雖勉自收縮,以美學與美術史為主, 輔以民族學;然而這類的書終不能割愛,所以想譯一本美學,想編一部比較 的民族學,也都沒有成書。
我的不得法,第二是不能勤筆。
我的讀書,本來抱一種利己主義,就是 書里面的短處,我不大去搜尋他,我只注意于我所認為有用的、或可愛的材 料。這本來不算壞。但是我的壞處,就是我雖讀的時候注意于這幾點,但往 往為速讀起見,無暇把這幾點摘抄出來,或在書上做一點特別的記號。若是 有時候想起來,除了德文書檢目特詳,尚易檢尋外,其他的書,幾乎不容易 尋到了。我國現在有人編“索引”、“引得”等等。又專門的辭典,也逐漸 增加,尋檢較易。但各人有各自的注意點,普通的檢目,斷不能如自己記別 的方便。我嘗見胡適之先生有一個時期出門常常攜一兩本線裝書,在舟車上 或其他忙里偷閑時翻閱,見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鉛筆作記號。我想他 回家后或者尚有摘抄的手續。我記得有一部筆記,說王漁洋讀書時,遇有新 雋的典故或詞句,就用紙條抄出,貼在書齋壁上,時時覽讀,熟了就揭去, 換上新得的。所以他記得很多。這雖是文學上的把戲,但科學上何嘗不可以 仿作呢?我因為從來懶得動筆,所以沒有成就。
特地寫出來,望讀者借鑒。
我的讀書的短處,我已經經驗了許多的不方便,特地寫出來,望讀者鑒 于我的短處,第一能專心,第二能勤筆。這一定有許多成效。
來源:《北大學者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