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坐公交車都有看手機的習慣——不僅僅是坐公交車,還有上廁所、入睡前、候車候機,總之擠出一切空閑時間看手機。現代人的閱讀熱情比起古人的“三上”毫不遜色,不同的是,古人手中的書,變成今人的手機。
信息海量、全球同步、互動性強,手機閱讀憑著傳統閱讀不可比擬的優勢,正變得越來越流行。但這種
閱讀方式也存在明顯的不足,如果把看手機等同于看書,恐怕會誤人誤己。
為適應人們手機
閱讀習慣和
注意力集中時限,手機設置的信息篇幅較短,大多屬碎片化信息,以方便手機式閱讀。長期閱讀碎片信息使閱讀者難以形成系統的知識,導致認識片面化。看似什么事都知道點,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是這一問題的表現。
手機閱讀中,微信、微博是一大塊,它們都屬于自媒體,沒有傳播學上所說的“把關人”,享受言論自由的人們想說就說,不懷好意者則趁機造謠生事、混淆視聽。我們經常發現一些沒有依據或缺乏基本常識的信息在朋友圈中多次轉發。真假難辨的信息擴散蠱惑閱讀者的思想,令人無所適從。
古人讀書前沐浴更衣,靜心投入,手機閱讀則相反,不時彈出廣告和微信提示音分散著閱讀者的注意力,各種游戲考驗著人的抗誘惑力,用“玩”的心態閱讀,收獲可想而知。2013年國民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21.70分鐘,如果加上手機娛樂的時間,不知會翻幾倍。
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潘凱雄曾指出,手機閱讀是實用的、隨機的,基本上屬于一次性消費。打個比方,如果傳統閱讀是主食,手機閱讀則是飯后甜點,以甜點代替主食的人必定營養不良。當我們習慣性地拿起手機時,別忘了它可能是偷走時間的機器,書籍,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