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陳平原的讀書觀
在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盛行的當下,讀書還有什么意義?這是讓許多讀書人都感到困惑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陳平原先生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讀書的意義在于保持一種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態和能力。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于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斗,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
眾所周知,我們的讀書生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了求學、工作而進行的專業性讀書,另一類是一般性的讀書。很多人在校時只讀教材,出了校門參加工作后,就只讀專業書籍,專業以外的其他書籍一概不聞不問。那么,應該怎樣評價只讀專業書籍這種做法呢?陳平原先生的回答是:“專業性讀書和一般性讀書不太一樣。專業性的讀書,你在大學期間為了碩士、博士,必須要讀的;但養成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可以持之以恒,而且可以跨越專業分別,成為你的精神生活。你已經走出學院了,10年20年了,你還在讀書,那說明你還有某種精神生活的需求。”
讀書行為,存在“博”和“!钡膯栴},特別是在當今出版業異常繁榮、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人都遇到了“博”和“!钡拿埽浻嘘P機構調查,現在的讀書人,較之上個時代的讀書人,其閱讀范圍明顯越來越廣博,那么,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陳平原先生的觀點是:“我們今天太多地強調知識的廣博,很少強調思維的深度。思考以前是時間維度的,現在是空間維度的。思考有廣度,缺深度,這和我們閱讀的習慣有關系。我們每個人都是‘知道分子’,比起以前的世代的人的常識要多,但思考、辨析能力不足,這跟大家缺少琢磨的時間有關,沒有時間、沒有耐心來仔細琢磨一個事情!
讀書有兩大功能,即求知和修養。真正意義上的讀書境界,是求知和修養同步進行的,即通過閱讀行為,在獲得了知識的同時,也收獲了精神意義上的修養。但在當下這樣一個浮躁時代,很多人的讀書目的,已經變得很功利化了,陳平原先生對此種功利化閱讀特別擔心:“讀書最關鍵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養。原來苦苦追尋、上下求索的狀態消失之后,知識有了,但修養沒有了。今天我說的是閱讀和修養兩者不再同步之后,讀書對人格,心靈,氣質,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斷了,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陳平原先生是把讀書當作一種精神生活來看待的,他認為,讀書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之旅,應該拼除任何功利化色彩,對閱讀依然不離不棄矢志不渝的努力與實踐,就是一種可貴的文化精神。在信仰大面積缺失的當下,讀書是一種最有效的自我拯救行為。它可以解決我們內心深處日益嚴重的精神危機,并指出現代人走出靈魂荒漠的出路,發現燭照未來之路的經驗!叭绻^了若干年,你半夜醒來發現自己已經好長時間沒讀書,而且沒有任何負罪感的時候,你就必須知道,你已經墮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