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尊重知識、崇尚讀書的諺語名句。宋人在《勸學詩》說“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顏如玉,書中車馬多如簇”。然而,關于讀書無用的論調似乎出的比《勸學詩》更早。唐人章碣對此看得很透,他在兩首詩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讀書者的悲哀。如《焚書坑》里“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楚漢爭霸的劉邦和項羽,哪個是讀書人?這兩句詩往往被無奈的書生長嘆吟誦,表達自己酸溜溜的心境。他在《毗陵登高》這樣寫:“塵土十分歸舉子,乾坤大半屬偷兒。”大意是,學子讀萬卷書,沒用,而真正做出大事的人,往往是那些斗大的字不識一籮筐的地痞流氓。一些學富五車的讀書人,讀破萬卷后,因個人際遇不時生發“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慨。
建國以來,中國出現過三次“讀書無用論”思潮,前兩次“讀書無用論”思潮分別出現在上個世紀70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以“知識分子是‘臭老九’”和“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等口號為鮮明特征。前者是全忙階級斗爭,后者是大家都忙著向“錢”看。最近的這次“讀書無用論”則與中國大學擴招和就業壓力增大有較為直接的關系。“新讀書無用論”不是對知識本身的否定,而是對讀書所帶來的收益的懷疑,過高的高等教育支出與日益微弱的教育回報率矛盾十分突出。比如孩子考上大學,四年的花費,算耽誤四年的打工收入,里里外外下來至少也十幾二十萬。如今大學生畢業后就算順利通過競爭選拔進入公務員隊伍,起薪也就兩三千,而這個薪水標準與餐廳服務員的相差無幾。所以,個別短視的家長就算起了這個糊涂賬。
兩年前一成都女孩考上本科,父親堅決不同意她上。這條新聞當時曾引起了廣泛爭論,當日一萬多名網友在參與大成網專題調查投票時,七成網友認為“讀大學不是唯一出路,在哪里都可以學習。這是一個很令人不安的統計。它是否意味著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回潮?其實,這樣一個調查結果并非是一種反智傾向,而是公眾對價值扭曲的一種悲愴抗議或情緒表達。
“知識改變命運”的關鍵前提是2人才上升的通道的暢通和公平。近些年來,“北大畢業賣豬肉”“百萬高考生棄考”“最難就業季”等高等教育相關新聞屢屢刺痛民眾神經。教育公平日漸式微、就業艱難上升受阻、高校教學與市場需求脫節,這也暴露出中國高等教育弊病和社會的復雜心態。當公眾認為上大學將是一筆“失敗的投資”,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中國高等教育?
總之,讀書無用論是個人的短視,也是急功近利思想作怪,更是我們這個社會浮躁、價值觀扭曲的反映。大學不是這邊投進原料,那頭就能實現產出的變現機器,大學所帶來的視野高度,人文積淀以及思想維度,無法用金錢簡單衡量。
試想,即使劉項不讀書,但從《大風歌》和《垓下歌》來看,他們也不盡肚里沒有點墨的草莽。那個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他難道僅僅讀了半部論語么?總之,讀書無用論永遠是個偽命題,無論有多少理由也顛撲不破讀書是硬道理的真理。(文/閔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