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閱讀速度怎么樣?你有可能會很謙虛而誠實地說:我看書真的很慢。再拿這個問題去問許多閱讀愛好者,也會得到相似的答案。再把范圍擴大到社區、學校、工作單位……大抵也會得到許多相似的回答。
為什么人們都認為自己的閱讀速度很慢呢?
因為很多人一個月看不完一本書(以300頁左右為例)。為什么呢?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可以先想想你看手機小說的速度。百萬字的小說,你是不是可以在每天上班的情況下,吃飯看,睡前看,1到2星期就可以看完一本。但如果換成一本理論研究書,或者一本名著,幾十萬字,1—2星期,你能看完嗎?恐怕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能。
為什么呢?因為你看不懂。同等的閱讀速度,你看得懂網絡小說,卻看不懂理論研究、中外名著?床欢,只好放慢速度,很長時間過去,你發現你根本沒看多少,并且依舊理解得很吃力,于是,越看越焦慮,越看越沒有耐心,于是,放棄不看;歷經多次這樣的痛苦體驗,你看到這本書,就心生畏懼,于是再也不看了。結果就是,300—400頁的一本書,一個月,你也沒看完。
這個人,是你嗎?其實不僅僅你,也是我自己,并且我相信,是很多在閱讀這條路上半途而廢的閱讀人。
為什么看不懂呢?
因為這些書里面有很多專業的理論、術語和邏輯,或者大量的陌生信息。不同于專門迎合閱讀人喜好的網絡小說(怎么勾人怎么寫),學以致用的書籍(尤其是教科書,專業論文,研究文集等),常常是“我自高高在上,你愛看不看”……
《知識內容寫作課》里有個觀點,我很有感觸:“有效的溝通,就是讓對方理解與接受,并改變行為”,“而關鍵的問題是,許多專業知識的分享,似乎都讓大眾難以理解”。專業書籍里的專業知識,超出我們的認知常識太多,所以,我們難以理解,也從心底里拒絕接受(就像我們對看不懂的書心生恐懼)。然而,人是有主觀能動性的。難以理解的書,是客觀的存在;但我們可以想辦法,讓這些難以理解的書里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簡單,或者變得“熟悉”。
怎樣讓陌生而專業的信息變得熟悉而簡單?答案是——跨界
央視有許多的跨界文化節目,如《經典詠流傳》、《中國詩詞大會》、《典籍里的中國》,它們都是把距離我們很遙遠的詩詞、古文典籍,用音樂、解讀、游戲(比賽)、繪畫、故事、表演等多種易于我們理解的方式呈現給我們,在娛樂的視聽體驗里,學到比課堂上更加豐富而富有深度的文化知識,沒有困難與挫敗,也沒有厭倦與恐懼。
這也給了我們啟示:用我們喜歡,并且易于接受的呈現方式或角度,一定程度上把陌生而專業的信息變得熟悉而簡單。當然,這種方法不一定能適用所有的專業領域,在這兒,只是把我和我身邊伙伴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1、歷史背景
很多我們看不懂的文史論著,欣賞不了的詩詞古文,“壓倒”我們的不是閱讀本身,而是冷僻的歷史知識。但是,在網絡的海洋里,再冷僻的歷史,也可以搜索到一些通俗的介紹。先看這些介紹,再來“啃”這些“陽春白雪”,會相對輕松。必要時,可以看些相關的紀錄片,降低
大腦疲勞。
2、繪畫、設計、美學類
舉個例子,駱賓王《詠鵝》里有兩句詩:“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好在哪里呢?亮點有很多,其中之一是色彩搭配形成的畫面感:白色+綠色+紅色——紅色和綠色,形成對比,加上白色的襯托,3個顏色顯得清新明麗而活潑。這是顏色搭配帶給人的感覺。如果再搭配一張生動的白鵝浮綠水的照片,就更加能夠體會這兩句詩里的生機勃勃。
3、情緒共鳴
書是死物,人情卻可以通古今。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國內還是國外,文化思想有差異,但喜怒哀樂這些情緒感受卻是可以產生共鳴的。
當我們在閱讀許多歷史典籍時,如果能夠把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來一場“推己及人”的角色扮演,同悲歡,共命運,想象如果自己處在相似的境地,遭遇相似的事件,會有什么樣的想法、做法,就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當時的歷史環境、人物動機與事跡,而不是看完之后,毫無心理波動。
4、心理學學科
如果說情緒共鳴注重的是我們的主觀感受。專業而系統的心理學學科則是站在客觀的立場,分析我們的主觀想法產生的深層原因。比如,心理學上認為,人的一切行為的根源都是為了獲得安全感。了解了這一點,當我們再去看各種情感勵志書和許多歷史書時就會發現,絕大多數當事人的行為動機都與獲得安全感有關:做成了某件事,掌控了某種情況,才能讓這個當事人獲得安全感(如對好工作的追求,對強勢關系的掌控等等)。
5、想象
比如,當我們閱讀長篇或內容冷僻的文字資料時,過量的信息負載會讓我們的大腦陷入焦慮與疲勞。而“一圖勝千言”,如果我們把看到的文字信息在腦海中想象(加工轉化)成
圖像,就可以在熟悉文字信息的同時,對其進行便于我們理解和接受的加工。既增強了對內容本身的理解與記憶,又降低了大腦的負擔。
這5種跨界思維,是我和身邊的小伙伴最近在閱讀慢、理解慢問題中的思考體會,也在提高閱讀質量與速度方面真切幫助了我和身邊的伙伴,雖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學科閱讀,依舊希望對你有用。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原創文章 作者:王夏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