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時評人周小平不愛看電視,每天下班后,如果沒有應酬,吃完晚飯,會用三個小時來讀書,周末會用半天時間來讀書,他坦言,小時候讀書是“被逼著讀”,從兒童讀物到《故事會》,只要是書,家里人就“逼”著他讀。久而久之,讀書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到后來,自己開始看一些歷史、政治方面的書,還喜歡看科幻類書籍。”
同一類型的書,周小平要讀好幾本,把不同的觀點對比來看。“任何書籍都是事先帶有立場的,因此,看書一定要正、反兩種觀點都要看,”言辭犀利的他打了一個接地氣的比方,“一個身伴美女的男人,你可以把他塑造成貪財好色之徒,也可以把他看成事業、愛情雙豐收榜樣,”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讀書只讀一面的人,容易認識偏激或被預設立場誘導。”周小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撥開眼前的迷霧,好讓眼前的事物漸漸清晰。
周小平讀書習慣做筆記,“當我讀到作者精彩的觀點時,就在備忘便簽上寫下自己的見解、體會,貼在那一頁;當讀到書中引用精妙的材料時,就在書旁圈點評注,”以便在日后重新翻閱時,有所側重,且一目了然。
周小平曾用幾年時間專讀歷史書籍:《資治通鑒》、《歐洲史》、《亞洲戰爭簡史》、《歐洲戰爭簡史》、《臺灣史》、《聯邦論》等,“歷史有時間的深度,人類的歷史是一座實踐與思想的寶庫,”他穿過形形色色的文字,回去看人類文明在黑暗中艱難前行,“我們今天所嘗試的很多東西,古人都曾經嘗試過。”當然,周小平知道不能要求每個人都熟讀歷史,但他認為大家應該多讀書,“如果你不讀書,沒有人能幫得了你。”
在周小平生活比較拮據的年月,求知若渴的他曾用零花錢到路邊攤買了一些盜版的美國《財富》雜志合訂本,“很多看不懂,比如貨幣和購買力的關系,我當時努力地想了一個星期,還是沒想明白是什么。里面寫了一些外國富豪的故事,現在想來未必真實,但那是一扇窗戶,讓我明白人生有無限可能,人只要努力就有機會賺很多錢之類的想法。”
周小平說:“我有一個朋友圈,不是微信的朋友圈,而是一些愛讀書的朋友”,與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月一聚,“愛書的人是不會借書的,我們聚在一起互相推薦好書、分享讀書心得,”周小平說,“這個世界是我們的,我們怎么想很重要,”財富不能繼存,只有知識才能為人生護航。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