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閱讀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如同我們的呼吸一樣, 但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在精英特昨天的文章“閱讀的實用與無用”中我們談了閱讀的動機、閱讀的有用以及無用,閱讀的有用和實用等方面的問題,今天小編將帶領大家從人類對閱讀的熱愛、以及閱讀方式、閱讀習慣發生的變化方面展開第二個話題:閱讀的求知與反智。
對知識和智慧的熱愛,或許出自人類的初心,否則,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也不會違背上帝的旨意而偷食禁果。尼采認為“有知識之樹的地方就是天堂,最古老和最現代的蛇都這么說。”博爾赫斯更是把天堂想象成圖書館的模樣。知識的重要性無需贅言,可以說人這種“兩足無毛的哺乳動物”區別于其他生物的重要表現之一,就在于人擁有更多的智慧。而閱讀,是獲取知識和智慧最重要的方式。目前,學生在家長和教師的敦促下,尚且保持著紙本閱讀的習慣,一旦離開校園,人們的系統性求知行為就難以為繼,取而代之的是破碎化的、娛樂化的數字閱讀。
所謂數字閱讀,是指閱讀的數字化,即使用數字設備閱讀以語言符號為主的文本。數字閱讀既包括閱讀對象的數字化,如電子書、網絡小說、電子地圖、博客、網頁等,也包括閱讀方式的數字化,如使用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PAD等。“第十二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成年人人均閱讀紙質圖書4.56本,與2013年的4.77本相比,略有減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58.1%,較2013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人均每天手機閱讀時長為33.82分鐘,比2013年的21.70分鐘增加了12.12分鐘。一減一增,表明人們的閱讀方式正在改變,紙本閱讀的全盛景象已不復存在,數字閱讀的時代已到來。
數據似乎顯示國民比以往更喜歡閱讀了,求知欲更強了。其實,這不過是表象。閱讀由紙本書轉向新媒體,不僅是媒介的變化,也是趣味品格的變化。數字閱讀為了滿足讀者的需求,或為了增加點擊量,便充分發掘通俗化甚至庸俗化所具有的號召力,大量制造輕、淺、浮的文本,也就是不用費腦子閱讀的文本,過眼不過心的文本。
在“讀屏”多于讀書,“讀圖”勝于讀字的現代社會,能夠靜默安然地抱著一本經典圖書,聚精會神一個下午或晚上的人越來越少。這種變化的背后,是一種潛伏已久的隱患,那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拒絕思考,拒絕深度閱讀。
當今社會信息的傳遞和獲取異常便捷,閱讀的門檻便不斷拾級而下,人們不必像古人那樣抄書來讀,甚至不必借書來讀。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各種資訊通過智能設備,延伸至社會每個角落。人們陷入網站、博客、微博、微信、QQ等媒介空間的文本海洋中,信息不斷刷新,閱讀者不斷刷屏。一個“刷”字,道盡了數字閱讀的特點。“刷”的內容是蕪雜的;“刷”的動作是快速的,不會為哪一個文本停留過久;“刷”的閱讀過眼即忘,來不及思考,而且,刷屏者也不想“費那個腦子”。
時間零碎有限、地點更迭無常的數字閱讀狀態,自然不適于長篇宏論,不適于系統的、深奧的文本。刷屏的數字閱讀,適合的是即時新聞、搞笑段子、刺激八卦、心靈雞湯等內容。數字閱讀的特點是簡單明了,直接粗暴,只需瀏覽,不必深究,只要相信,無需追問。久而久之,簡單戰勝了繁復,惰性消磨了勤奮。最終,我們的求知能力,將為我們所創造的現代文明所反制,在扮演求知者的同時,不自覺地又扮演了反智者的角色。國民的閱讀行為,越來越呈現出因媒介變遷而釀就的反智傾向。
當然,存在通常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們并非要將
數字閱讀和其他新興媒介一味加以貶斥。契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新型閱讀方式,自然有其便捷、迅速、貼近生活的一面。只不過,數字閱讀的流行,不應以深度閱讀習慣和能力的折損為代價。毫無疑問,一個人即使一天到晚讀博客、刷朋友圈、瀏覽QQ空間,也無法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而且,如果不作刨根問底的追問,缺少掩卷長思的環節,閱讀者就難以與作者進行真正的心智對話。因此,國民素質的提升,不能寄希望于“讀屏”“聽書”,我們仍然需要靜下心來“讀一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