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人走進了圖書館,看見滿屋滿架的書,覺得眼睛都花了。這是由于他對世界上的知識沒有一方面是有特殊興趣所致。研究學問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參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興趣確為任何人所不可少。譬如看報,有人喜歡看專題新聞,有人喜歡看小說文藝,也有人喜歡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夠有一件喜歡的,自然拿到了一份報紙就有辦法。我們讀書的第一件事,是要養成特殊方面的
興趣。
有人讀書,只要隨便翻翻就拋開了。有人讀書,卻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末一個字才罷。其實兩種方法都有道理,但永久只用一種方法是不對的。因為我們可以看的書籍太多了,倘使無論哪一部書都要從第一個字看到末一個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夠讀得多少部書呢?但有幾部書是研究某種學問的時候,必須細讀的,若只隨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種學問的意義。
讀書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別書籍緩急輕重,知道哪幾部書是必須細讀的,哪幾部書是只要翻翻的,哪幾部書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動,等到我們用得著它的時候才去查考的。要懂得這個法子,只有多看書目,研究一點目錄學。我們的讀書,是要借了書本子上的記載尋出一條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請書本子來管束我們的思想。讀書的時候要隨處會疑。換句話說,要隨處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評它。我們只要敢于批評,就可分出它哪一句話是對的,哪一句話是錯的,哪一句話是可以留待商量的。這些意思就可以寫在書端上,或者寫在筆記簿上。逢到什么疑惑的地方,就替它查一查。心中起什么問題,就自己研究一下。不怕動手,肯寫肯翻,便可以養成自己的創作力。幾年之后,對于這一門學問自然有駕馭運用的才干了。
我們讀書的第三件事,是要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只要有了判斷力,書本就是給我們使用的一種東西了。宋朝的陸象山說“‘六經’皆我注腳”,就是這個意思。
再有兩件事情,也是應當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見。以前的人因為成見太深了,只把經史看做最大的學問;經史以外的東西都看做旁門小道。結果,不但各種學問都被抑遏而不得發達,并且由于各種學問都不發達,就是經史的本身也是不能研究得好。近來大家感到國弱民貧,又以為唯有政治經濟之學和機械制造之學足以直接救國的,才是有用之學,其余都是無關緊要的裝飾品。這個見解也是錯誤的。學問的范圍何等樣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們人類,再研究一萬年也還是研究不盡。至于應用的范圍卻何等樣小,方向是根據我們所需要而走的。昨天需要的東西,今天不要了,就丟了。今天需要的東西,明天不要了,也就丟了。若是為了應用的緣故,一意在應用上著力,把大范圍忘了,等到時勢一變,需要不同,我們豈不是剩了兩只手呢!我們不能一味拿有用無用的標準來判定學問的好壞;就是某種像是沒有用的學問,只要我們有研究的興趣,也是可以研究下去為我們所用的。
其二,是應該多賞識。無論哪種學問,都不是獨立的,與它關聯的地方非常之多。我們要研究一種學問,一定要對別種學問有些賞識,使得逢到關聯的地方可以提出問題,請求這方面的專家解決,或者把這些材料送給這方面的專家。以前有人說過,我們研究學問,應當備兩個鏡子:一個是顯微鏡,一個是望遠鏡。顯微鏡是對自己專門研究的一科用的;望遠鏡是對其他各科用的。我們要對自己研究的一科極盡精微,又要對別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這并不是貪多務博,只因為一種學問是不能獨立的緣故。
我從前的讀書雖然并不希望博洽,但確是沒有宗旨,腦子里只有一堆零碎材料,連貫不起來。經過章太炎先生的提示,頓時激起我連貫材料的欲望。我想我的為學,無論治什么東西都可以見出它的地位,不肯隨便舍棄,因此對著滿眼都是的史料彷徨。但自己近情的學問畢竟還是史學,我就丟了其他勉力做史學。那時我很想做一部中國學術史,名為《學覽》。粗粗定了一個目錄,釘了二百余本的卷子,分類標題,預備聚集材料,撰寫成叢書,現在看來,這種治學門徑是對頭的。
作者簡介:
顧頡剛,名誦坤,字銘堅,筆名有余毅、銘堅等。江蘇蘇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古史辨學派創始人,現代歷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拓者、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