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滋味很甜、很醇、很愜意。
深夜,手捧一卷書,泡一杯普洱,如飲美酒,如品佳餚,讓人內(nèi)心安寧,心情舒暢,滌盪塵雜,拋卻慾念。打開《管子選注》,“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讓人心生敬畏,“一年之計,莫如樹榖;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句句醍醐灌頂,如雷貫耳,大到國家,小到居家,讀之讓人警醒,讓人明鑒。
重溫《荀子簡注》中《勸學》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煣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明而行無過矣。從中學到現(xiàn)在不知讀過多少遍,但真正的理解卻源于現(xiàn)在,以前只是淺顯的了解,讀了多少遍,總在努力試圖用“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來勉勵自己,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實踐和完善自己,試圖用古人的方式找尋自己的方向,尋尋覓覓,苦苦追尋。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捨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誦之朗朗上口,思之入情入理,在很多時候都在引導我沿正確的方向前行,勉勵自己不斷地提升自我、挑戰(zhàn)自我,從細節(jié)中品味和賞識自己。這是一種境界,修養(yǎng)自己、錘煉自己、打造自己,直到戰(zhàn)勝自己。
而“君子養(yǎng)心莫善于誠”、“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時不言而百姓期焉”,這些淺顯易懂的道理,讀之沁人心脾,植入骨髓,滲入血液,點滴之間潛移默化,為我立人處世找準了方向、修身養(yǎng)性把好了脈搏。
讀古書猶如交益友,與之對話,警醒自己、提高自己、昇華自己。讀之生澀有味,品之如癡如醉。猶如一片綠葉,始終脫離不了與根的聯(lián)繫,生生相息,千頭萬緒,這種情意是愛好閱讀的人割捨不斷的情結(jié)。
一部梁鴻的《中國在梁莊》又把我拉回到現(xiàn)實,這是一部更接近于當下農(nóng)村農(nóng)民問題的一部社科類讀物,也是社會變革時期讓我們真切并直觀地了解中國農(nóng)民生存現(xiàn)狀問題的好書。梁鴻僅用了八章二十萬的文字,讓我們了解了一個普通的中國農(nóng)村的角落,堅守土地的農(nóng)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以及進城的農(nóng)民工。“梁莊不為人所知,它只是中國無數(shù)個相似的村莊之一,但是,從梁莊出發(fā),你卻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形象,他戳破了過去,但未必能指向未來”,這是對這部書的最好詮釋。它也揭示了中國失地農(nóng)民的苦悶、彷徨和焦慮的內(nèi)心世界,憂慮時常縈繞他們。
“每一個生命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存在和個體情感,而所有的悲歡離合都深深地印刻這個時代的痕跡。”不是嗎?農(nóng)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不關注他們,我們吃什么呢?不關注他們,我們還有活下去的支柱嗎?這正是這部書所要回答的。
“我把這張?zhí)羌埰狡秸拐狗旁诼愤叄刻於紩?jīng)過幾遍,每次都看到它仍鮮艷地平擱在那兒,既無等待,也無拒絕似的。時間從上面經(jīng)過,它便開始變舊,于是我看到的兩個世界就這樣慢慢地,試探?開始相互進入”,這也是我小時候有過的生活場景,一種體驗之所以深刻,是因為它曾在你的童真年月里增添過快樂。疊糖紙、攢糖紙,還是在我很小的時候,在那個物質(zhì)極度匱乏的年月里,足以讓我們做得挺知足、挺溫馨的一件事情。《阿勒泰的角落》正是以這樣的文字觸摸人內(nèi)心的溫暖,閃爍人性的光芒,那是一種沒有被遮蔽而敞亮在人面前的牧民生活的現(xiàn)狀,博大而深沉,猶如在廣闊的草原上馳騁一般。
“當我一想起巴拉爾茨的月亮,我的身體就被洞開,通體透徹。魚在我的身體里游,水草舒展葉片,無論是什么,觸?我的身體就會輕輕下沉……”這樣的文字是教不出來的,讀之貼切溫馨。
閱讀讓我產(chǎn)生愛與思考,讓我慎思明辨,讓我心存感恩。讀書的滋味更讓我享用不盡,因為它教會了我怎樣生活而使自己活得充實有品位、充實而富足,也為自己的生命找尋有價值的線索。
文/滿 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