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造成我讀書成效不理想的原因,是平常讀書時沒有輸出!
由于平常讀書不講輸出,讀的時候就會很隨意,
不求甚解,書一讀完就忘記里面講了什么東西了,典型的隨讀隨忘,表面上看,好像這本書讀完了,實際上只是翻了一遍書而已,“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一切都隨風而去了。
很多人喜歡拿三毛的話來安慰自己,三毛說“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逼鋵嵾@是典型的意淫而已。三毛講的讀書是真正讀進去了的書,而不是那些掛了讀書的名而實際上去沒有讀進去的那種情況。這個情況要分清楚,不要給自己臉上貼金。不然,只會誤了自己的大好時光,空留人生遺憾。
這段時間,我開始走寫作的道路,讀書的時候明顯跟以往不同了,為什么?因為天天更新文章,寫什么題材很困擾人,所以無論是讀書還是走路,什么時候都要想要寫些什么東西,而讀書是一個很好的寫作題材來源,畢竟身邊的人與事,可寫的畢竟不會太多,而書的種類卻龐雜得很,讀書就是在與作者對話,很多作者都是牛人,跟牛人們對話,肯定會迸發出各種各樣的思想火花,哪里還愁沒有東西寫呢。
另外,以前讀書,書翻完了就算完事,現在不一樣了,一本書至少要讀兩遍以上,好的書讀的遍數就更多了。書讀完以后,不再跟之前一樣,一扔就完事了,讀完只是開始,讀完后還有好些事要做。一是寫讀書筆記,將書中的要點寫下來,核心觀點,主要思想,都可以記錄下來,成為一篇文章?梢宰鳛樽约簩懽鞯乃夭模院罂梢阅脕碛迷谧约旱奈恼禄驎局;另一個是可以寫讀后感,將讀書的感想寫下來,讀后感可以從多個角度來寫,也可以就其中某個章節、某個觀點來寫,讀后感可以寫多篇,越是好的書讀后感就會越多。
這樣讀書有幾個好處,一是書會讀得很細,讀的時候會用心的體會作者的意思,盡情地與作者隔空對話,而不會跟之前一樣,走馬觀花,隨手一翻。二是書會讀得很快,由于經常練習總結概括書中的內容與思想、觀點,慢慢地就會提升自己的總結概括能力,從而培養自己
快速閱讀、快速總結概括的能力。三是書會讀得很透,一本書讀過多遍,從各個角度來分析、學習,可全面讀懂作者的意圖,從而將書讀透。能充分汲取書中的內容,從而達到讀一本書可以媲美之前讀十本書的效果,更高效地讀書。四是可以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他怎么表現主題,怎么描寫人物?怎么描寫細節?怎樣描寫景色?怎樣寫可以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針對一個事情,作者是從什么角度來思考的?跟自己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作者的語言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樣將文章寫得生動的?可以不夸張地說,按這種讀書法,一本書讀完,可以寫幾十篇文章了。五是可以拓寬自己的寫作領域,增加寫作題材。當讀書以輸出為目的時,就會更多地模仿作者的寫作方法,從而增加自己的寫作題材,拓寬寫作領域。
當然,讀書輸出的途徑是很多的,寫作只是一個途徑,不是唯一的途徑,千萬不要理解錯了。很多牛人通過
主題閱讀,快速地將書中的知識成為自己的能力,可以開培訓課,也可以出書,可以開發出自己的課件,可以應用到工作、生活、學習之中。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較才發現原來講究輸出的讀書法比那種隨意的讀書法真是不知要高效多少倍啊,既然要讀書,就要高效地讀,不要裝模作樣地讀。
要不,我們一起試試!或許,改變就在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