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以為,能識字便會“開卷有益”,其實讀書也是一門技術活。著名作家、教育學家葉圣陶一生致力于語文教育,對讀書更是有著超人的見解。《學會讀書:葉圣陶28堂閱讀進階課》(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01月出版),便是匯其一生讀書經驗,剖析讀書技巧,讓讀者學會讀書、選書,讀通書,從而提升自我。
注重閱讀方法,提升閱讀效果
世界上最大的是書,因為它能讓我們長大,讓世界變小。注重閱讀方法,是公認的低投入高回報學習方法。但是,現實中大家讀書都有三大煩惱:書太多讀不過來,時間不夠用讀得太慢,看完就忘了記不住。其實,和讀書達人相比,我們的差距不在天賦和努力程度,而在于讀書方法。只要掌握了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便能在短時間里化最小的力氣掌握書中知識,從而為己所用,獲得人生競爭優勢。《學會讀書》集葉圣陶先生的讀書認知,從“讀書的百萬理由”“讀書無小事”“學會讀書”“讀些什么書”四個方面,對讀書態度、讀書方法、書籍選擇進行了講授,讓我們在掌握
高效讀書的方法中,徹底擺脫知識焦慮,成為真正高效的學習者。
讀書的態度不是信從“為了讀書而讀書”,也不能死讀書、鉆牛角,學頑固的書蟲、玩世的閑散人,要活讀活學,才能擺脫思維束縛,為我所用。因為每一本書都不是“吃飽了飯沒事做,寫來作為消遣的”,而是“把經驗和意思”進行傳送的。“
書是人類經驗的倉庫”,“閱讀是吸收”,是用現實生活來檢驗他人的經驗,將書中知識轉化為自己認知世界的能力和獲得財富的通道。這不僅是讀書的目的,也是讀書態度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從閱讀中發掘作者的情感,或愁苦或喜悅,或明亮或晦暗,在字里行間驅遣著自己的思想與作者前行,讓眼界拓寬,讓情感豐富,讓精神飽滿,不拘泥于敬畏和惶恐,這才是正確的閱讀態度。這一種閱讀態度,必然會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念,讓讀者“在故鄉的風土里,尋回自己的根系”;“在文字的斑駁里,感受一代人的風骨”。只要好奇心不死,便讀書不止,這是先生單單為青少年準備的建議,因為青少年有朝氣,有判斷力,有大步前行的勇氣。
讓讀過的書真正成為自己的財富
書山有路,閱讀有術,下筆有神,開卷有益,找對方法,才能提升認知效率,讓讀過的書真正成為自己的財富。
《學會讀書》指出,讀書時,要像腹中有些饑餓的人面對著甘美膳食的時候似的,饑不擇食地“認真閱讀”;要“驅遣我們的想象”,像聽音樂一樣發散思想,與作者的情感進行碰撞,讀一節回想一下這一節說的是什么,進行設問;要“訓練語感”,提升語言水平和
感知能力,提高鑒賞能力,最終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要以揣摩為目標,“聽聽別人的話”,看看別人的故事,想想別人的心情,因為聽話也是閱讀,不過讀的是“聲音的書”;要精讀更要略讀,說理的文章只需大概論理地讀,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美讀,讀出文中詞、句彼此之間的關系來,因為好的文藝作品中總含有一種人生見解和社會觀察,這對于我們的立身處世都有極大的幫助;讀一遍未必夠,而且大多是不夠的,于是讀第二遍第三遍,只到融會貫通。這些匯集了人生經驗的讀書技巧,于閱讀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讀書技術,只有掌握了這些,我們的知識積蓄才會越多,閱讀能力才更強。
讀書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可能帶給你好運氣,但只要堅持讀,有技巧地讀,我們便會不斷積蓄,一輩子在長進,在不知不覺中便成為最好的自己。(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