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剛談過的前面三個批評點,是與作者的聲明與論述有關的,讓我們談一下讀者可以采取的第四個批評點,這是在討論作者是否實際完成了他的計劃,也就是對于他的工作能否交待的滿意度。
在開始之前,我們必須先澄清一件事,如果你說你讀懂了,而你卻找不出證據來支持前面任何一個批評點的話,這時你就有義務要同意作者的任何論點,這時你完全沒有自主權,你沒有什么神圣的權利可以決定同意或不同意。
如果你不能用相關證據顯示作者是知識不足、知識有誤,或不合邏輯,你就不能反對他。你不能像很多學生或其他人說的:“你的前提都沒有錯,推論也沒問題,但我就是不同意你的結論!边@時候你惟一能說的可能只是你“不喜歡”這個結論,你并不是在反對。你只在表達你的情緒或偏見。
如果你已經被說服了,就該承認。(如果你無法提出證據來支持前三項批評點,但仍然覺得沒有被作者說服,可能在一開始時你就不該說你已經讀懂了這本書。)
前面三個批評點與
作者的共識、主旨與論述有關,這些是作者開始寫作時要用來解決問題的要素,第四點,這本書是否完整了,與整本書的架構有關。
(4)說一位作者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就是說他并沒有解決他一開始提出來的所有問題,或是他并沒有盡可能善用他手邊的資料,或是他并沒有看出其間的含意與縱橫交錯的關系,或是他沒法讓自己的想法與眾不同,但這還不夠去說一本書是不完整的。
任何人都可以這樣評論一本書,人是有限的,他們所做的任何工作也都是有限的,不完整的。因此,作這樣的評論是毫無意義的。除非讀者能精確地指出書中的問題點,不論是來自他自己的努力求知,或是靠其他的書幫忙,才能作這樣的批評。
讓我們作一個簡要的說明,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有關政府形態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因為他受時代的限制,以及他錯誤地接受奴隸制度,亞里士多德沒有想到,或說構想到,真正的民主架構在人民的普選權。他也沒法想像到代議政治與現代的聯邦體制,如果有的話,他的分析應該延伸到這些政治現實才行。
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也是敘述不完整,因為歐幾里得沒想到平行線之間其他的公理,現代幾何學提出了其他的假設,補足了這個缺陷,杜威的《如何思考》,關于思考的分析是不完整的,因為他沒有提到在閱讀時產生的思考,在老師指導之下的思考,以及在研究發現時所產生的思考。對相信人類永生的基督徒而言,埃比克泰德或奧勒留有關人類幸福的論述也是不完整的。
嚴格來說,第四點并不能作為不同意一個作者的根據。我們只能就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這一點而站在對立面上,然而,當讀者找不出任何理由提出其他批評點而同意一本書的部分理論時,或許會因為這第四點,關于一本書是不完整的論點,而暫緩評論整本書,站在讀者的立場,
暫緩評論一本書就是表示作者并沒有完全解決他提出的問題。
閱讀同樣領域的書,可以用這四種評論的標準來作比較。如果一本書能比另一本書說出較多的事實,錯誤也較少,就比較好一點,但如果我們想要借讀書來增進知識,顯然一本能對主題作最完整敘述的書是最好的,這位作者可能會缺乏其他作者所擁有的知識;這位作者所犯的錯誤,可能是另一位作者絕不會發生的;即使是相同的根據,這位作者的說服力也可能比不上另一位作者。
但是唯有比較每位作者在分析論點時的完整性,才是真正有深度的比較。比較每本書里有效而且突出的論點有多少,就可以當作評斷其完整性的參考了,這時你會發現能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是多么有用了,突出的詞義越多,突出的論述也就越多。
你也可能觀察到第四個批評點與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是息息相關的,在擬大綱的最后階段,就是要知道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
詮釋一本書的最后階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未解決。
批評一本書的最后階段,就是要檢視作者論述的完整性,這跟全書大綱,作者是否把問題說明清楚,也跟詮釋一本書,衡量他多么完滿地解決了問題都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