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談小學六年閱讀能力的延續性培養
何謂閱讀能力,說白了就是綜合處理閱讀對象所中蘊含各種信息的能力。如何處理?包括分析,綜合,匯總,遷移,理解,運用等。如果文本是一個蘋果,閱讀能力就是欣賞蘋果,畫蘋果,吃蘋果,消化蘋果的能力。對思維科學略有研究的也能發現,剝開閱讀能力的外衣,露出的內核就是個體在閱讀區間思維的參與程度以及思維所產生結果的綜合表現。
《小學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一書中有一個能被大眾普遍接受的觀點:閱讀能力,決定兒童的學習能力。這本書的作者是韓國的閱讀研究者。韓國的書,一貫保有輕松,簡易,讓讀者愉悅接受的風格。即便是講述這樣一個事關一生的大事,也像鄰居來你家做客似的,聊天一般說道開來。我突然發現,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中國教師,喜歡把簡單的事說得很復雜,其實這是極為不利于讀者接受的。生冷的學術文字,別扭的學院表述方式,只有起到一個作用——嚇退大眾讀者。
為什么兒童學不好語文,看到算術就發憷,中學后接觸物理,化學,生物等感覺無從下手,書中觀點是:從小缺乏對閱讀力的培養。科目學習的某一方面薄弱,根源都在閱讀能力的缺失。早就聽說這個觀點,但一直無法認同:理科上的困難為什么牽扯到閱讀?書本傳遞這樣一個解釋:閱讀力的核心就是思維力,思維是一切學習活動的原點,也是制高點。韓國人講這個道理,用的是數據,實例,經過調查,實驗,過程研究,總結提煉等科學的程序。所以,作為讀者的我接受這樣的結論。
問題的關鍵集中在
如何培養閱讀力。理想化是從胎教開始,用甜美的閱讀信號刺激嬰兒,直至出生,與書相伴,和經典一同成長。其實我身邊家庭,已經過半能做到這點。每一個父母在養育子女之初都是極為用心的。問題出在持之以恒,爆發在入學之后。由于學習生活的方式改變,學科知識學習和閱讀,生活休閑,課外輔導等爭奪有限的時間,家長大多重視成績,忽略了保證成績提升的動力——“閱讀能力”的培養。
接下來,我和大家分享閱讀梳理的結果:
一年級,重在閱讀趣味性的呵護。此學段閱讀以親子講述,模擬游戲,情景扮演等方式進行。以繪本,童話故事等為主要書目,意在讓兒童親近閱讀這件事,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在這個階段,朋友,家人的參與就是兒童閱讀的需要。所以,單純丟給孩子一本書,等于沒有閱讀。
二年級,閱讀流暢性培養的關鍵期。要為兒童閱讀提供安全,舒適的空間,要有大塊的時間保障,讓他們能靜下心來閱讀。期間,如果兒童發現問題,產生疑難,家長需及時提供咨詢服務,確保閱讀舒暢,順利進行。閱讀之后,可以開展互動,對話,結合閱讀感受,體會,疑惑等交流思想,引發進一步的閱讀需求,滿足閱讀愉悅感。發達國家的母親大多全職。原來,合理的家庭結構就需要一個成長陪伴者,能力培養者。兒童的成長關乎一個家庭的未來,也決定著民族的希望,家庭讀寫輔導的意義是與民族進步聯系在一起的。
三年級,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期。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式閱讀從此開始。難怪三年級語文最難教,這是突變的關鍵期。我曾經在全國性的教育講座上對校長們做過這樣的建議:一二年級,請安排最善于生管的教師,這是習慣養成關鍵期;三四年級,請安排最懂語文,有教學技巧的教師,這是語言素養形成的關鍵期;五六年級,請安排最懂孩子,喜歡與孩子交往的教師,這是兒童情感發育,情緒培養的關鍵期,也是一生成敗的決定期。不要以為這是危言聳聽,情感,情緒,決定兒童成長的方向與高度。
語文教學的中心,重心,核心,都在中年段。培養兒童的閱讀理解力,我們要注重文本的選擇,遵循由易到難,圖文并茂,興趣引路的原則。文本的選擇力求豐富多樣,越是多樣化的文本,越有利于能力培養。舉賢不避親。我向大家推薦我新出版的《作文笑傳》。如果家里有不愛寫作,不會寫作,沒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閱讀這本書,相信能從孩子閱讀的狀態,表情上看到效果。書目選擇,是這個階段能力培養的關鍵。
作為專業教師,我還建議家庭在這個階段加強閱讀理解能力的筆頭練習,選擇一些優質的文本,配合理解型的習題,動筆練一練,一來鞏固,二來檢測。將家庭閱讀和學科教學融合,是義不容辭的學段任務。為什么家庭閱讀沒有得到家長的高度重視和真切配合,流于形式,放縱自流是重要原因。現在,我提供的參考意見是:和筆頭練習,和學科教學相結合。希望這會是一條有效的路徑。
四年級,從“解讀”到“獨解”的轉變期。經過一年的理解能力培養,兒童閱讀能力不斷提升,不再滿足于大眾化的人云亦云。伴隨著年齡增長,閱讀的積累,他們開始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是個體閱讀專有化的標志。從這時候開始,閱讀成了一種精神享受,我們通常的說法叫“讀出滋味”。在這個階段,家長所要做的是退出與守護。先前家長參與的程度很高,現在默默陪伴就好,時時留心觀察,細心保護獨立個性與自信心。當與兒童交流時,最好的話語就是“說來聽聽”,不斷鼓勵和刺激兒童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里牽涉到“一千個讀者”與“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問題。當代中國引進多元化解讀的閱讀理念,固然對兒童個性化解讀有所幫助,但是也很容易讓閱讀滑向不著邊際的“失重”狀態:我怎么解讀都可以,我非常堅持自己的解讀,我排斥他人的解讀……在課堂上,我們看到太多的兒童著急只顧說自己的意思,全然沒有聽他人的發言。這樣“無交互”的對話時沒有對話具體意義的。因此,“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即便有千萬個讀者,解讀還要以“哈姆雷特”為圓心,以個體的理解能力,思維力,閱讀經歷為半徑,在圈子里跑馬。兒童閱讀,不是天真之外,還得有規矩,從小,通過閱讀埋下直方大的心根。
五年級,進入個性化,專一化的閱讀期。這個學段的兒童,對某一類型的書感興趣,一直讀下去。關于兒童喜歡的書目類型,很難把握:有根據作者選擇的;有根據書系選擇的;有根據內容選擇的;還有根據圈子選擇的,同班同學讀什么,自己就跟著讀什么。有一段時間班級流行讀《斗羅大陸》,我問一個孩子為什么讀,她回答說:別人都讀,下課就談,我聊不上話,真不好意思,所以讀讀。這是很普遍的兒童從眾閱讀心理。作為家長,要在耐心觀察后用心引導。耐心觀察指的是給他一段沉迷的時間,至少用在閱讀上,不算浪費;用心指導意思是還要分散他的注意力,讓他讀各種各樣的書。畢竟閱讀就像魯迅的話:要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
六年級,自主閱讀時期。五年級引導得好,六年級自主閱讀就順暢,否則六年級的閱讀還是陷入單一化泥潭。讀來讀去還是不長進。所謂長進,可能就是家長期待的讀寫融合,齊頭并進,雙贏的結局。首先說明,讀書不是為了作文,但我們自然也希望兒童通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現實是,我們發現孩子讀了不少的書,但寫起文章來還是糊里糊涂。書目的選擇,閱讀的取向成問題,就像走錯路,達不到或者費老大力氣才達到目標,這是一個道理。
可嘆當下太多書不適合兒童閱讀,但都通過出版審查,堂而皇之地上架。只要看看奪人眼球的封面,隨手翻翻那些誘人深陷的畫面,就可見一斑。家長要代孩子把關,畢竟掏錢的是家長,孩子又是自己的,沒有理由不好好選擇。所以,給你錢,自由選擇,我個人不主張。至少買單之前要再次篩選,不要花錢耽誤了孩子。
如果每一個家庭在小學六年時光中,都能致力于兒童
閱讀能力的延續性培養,什么困難都解決了。
(轉自新浪博客 有刪改 作者系福州教育學院二附小 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