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部分社會科學看起來都像是非常容易閱讀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內容通常取材自讀者所熟悉的經驗,在這方面,社會科學就跟詩與哲學一樣,論說的方式也經常是敘述式的,這對讀過小說與歷史的讀者來說都很熟悉。
此外,我們都已經很熟悉社會科學的術語,而且經常在使用。諸如文化(比較文化、反文化、次文化)、集團、疏離、地位、輸入/輸出、下層結構、倫理、行為、共識等很多這樣的術語,幾乎是現代人交談與閱讀時經常會出現的字眼。
想想“社會”,這是一個多么變色龍的詞,前面不知可以加上多少形容詞,但它總是在表達一種人民群居生活,而非離群索居的廣闊定義。我們聽到過失序的社會、不健全的社會、沉默的社會、貪婪的社會、富裕的社會……,我們可以從英文字典中第一個字母找起,最后找到“發酵的”社會這樣的形容詞,這是指持續動蕩的社會,就跟我們所處的社會一樣。
我們還可以把“社會”看作是形容詞,同樣有許多熟悉的意義。像社會力量、社會壓力、社會承諾,當然還有無所不在的社會問題。在閱讀或寫作社會科學時,最后一種是特別容易出現的題材。我們敢打賭,如果不是在最近幾周,也是在最近的幾個月內,你總可能讀過,甚至寫過有關“政治、經濟與社會問題”的文章。當你
閱讀或寫作時,你可能很清楚政治與經濟問題所代表的意義,但是你,或是作者所說的社會問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社會學家在寫作時所用的術語及隱喻,加上字里行間充滿深刻的情感,讓我們誤以為這是很容易閱讀的。書中所引用的資料對讀者來說是很熟悉的,的確,那是他們天天讀到或聽到的字眼。此外,讀者的態度與感覺也都跟著這些問題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哲學問題所談論的也是我們一般知道的事情,但是通常我們不會“投入”哲學問題中,不過對于社會科學所討論的問題,我們都會有很強烈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