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常被用來形容
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但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真的是一分閱讀一分收獲嗎?我們今天先來聽聽豆瓣網對青年作家、豆瓣閱讀人氣作者遠子的海量閱讀經驗,以及他對閱讀和寫作之間關系的種種思考的采訪。
遠子:我認為是需要的。我前不久讀《巴黎評論》,里面采訪的都是二十世紀最知名的作家。每一個作家在談到影響自己的作家時,都要羅列一個長長的名單。我相信寫作就跟人類的其他創造性活動一樣,是不可能繞開前人的成就的。歌德就曾經說過,如果我把應該歸功于一切偉大前輩的東西去掉,剩下來的也就不多了……嚴格地說,可以看成是我們特有的東西是微乎其微的。
實際上,我們看文學史,里面是充滿了互文、致敬和借鑒的。比如說,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這個書名就是取自于約翰·多恩的一首同名詩,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溫柔》取自于濟慈的詩《夜鶯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是根據西班牙的一個民間傳說改編的,斯坦貝克的《伊甸園東》里面的兩兄弟的人物形象就是取材于《圣經》里的該隱和亞伯的故事。就更不用說,像博爾赫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艾柯這些喜歡戲仿的作家了,他們的寫作就是以文學史作為藍本的。如果想要在文學形式上有所突破,大量閱讀就更是必需的了。中國作家也是這樣,我們知道古代的作家最喜歡用典了。現當代作家里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魯迅。有一本書叫做《魯迅讀過的書》,這本書有一千多頁,就是簡單介紹了一下魯迅讀過的4000多本書。
豆瓣閱讀:那大量閱讀有什么害處嗎?
遠子:有。對不同的人而言,害處是不一樣的。對于那些比較自信、外向的人而言,大量閱讀所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將讀書過程中產生的創作沖動當成沖動才華,將鑒賞力錯誤地等同于創作力。實際上看過很多書并不必然就有了鑒賞力,更多的時候只是維持了一種“我很有品味”的錯覺。這種錯覺很容易讓人眼高手低,忽略生活經驗和寫作經驗的重要性。
對那些比較自卑,內向的人而言,最大的害處就是會讓人越來越膽小,害怕下筆。因為寫作最核心的東西是一種原創性。如果你想要寫的故事是別人已經講過,你要表達的情緒和思想別人已經完成得很好了,那你很容易就產生一種挫敗感。弗洛伊德就說過,如果他在寫《精神分析引論》之前讀過叔本華的著作,那他很有可能就不會下筆了。因為弗洛伊德在這本書里的主要觀點,在叔本華那里都有所涉及。不過,這個例子也從反面說明,即使和前人有重復之處,也不必過多擔心。因為后人并沒有因為弗洛伊德和叔本華思想的相似性而否認前者的成就。另外,“害怕下筆”我覺得不是一件什么壞事,托馬斯·曼就曾說過:“作家就是寫作對他們而言比起別人來更為困難的那一類人。”我覺得現在很多作者,包括我的問題,不是害怕下筆,而是太敢下筆了,覺得什么都可以寫,什么都值得寫。這樣是不對的。
豆瓣閱讀: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就是閱讀只應該讀那些經典作家的作品。一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里面一個叫永澤的人說的,他聲稱只讀那些已經死去三十年以上的人寫的書。對這個說法你怎么看?
遠子:我以前也十分迷信這個說法,也基本上是這樣做的。但我后來慢慢發現,這個說法有問題的。首先,它的出發點就是可疑的。它的論據無非就是,經典的作品已經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而當下的作品是良莠不齊的,所以閱讀它們很有可能是浪費時間。但其實這是一種十分功利的說法,是一種庸俗經濟學的觀點。世界名著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對具體的人而言,也并不是所有世界名著都是值得讀的。我覺得對年輕人而言,這個觀點尤其有害。我懷疑很多年輕人都是在一開始就被這種“只讀經典論”嚇跑,從而這一輩子再也不讀文學書的。
其次,持這個觀點的通常還是一些作家,這就更奇怪了。這不是號召別人不要讀你寫的東西嗎?那你還寫個什么勁?每一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文學,有它自己的故事可講。雖然我們現在可以說幾乎所有的故事都被人講過了,但是并不是被所有人講過,不同的人在講述同一個故事的時候肯定是會帶有自己特定的印記的。所以我覺得寫作的人還是應該有這樣一種自信,不然的話還沒有下筆就已經被文學史給擊垮了。
另外,經典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是讀者參與的,絕大多數名著首先得到了同時代讀者的欣賞和認可。我們總是很喜歡放大“被遺忘的作家”“被重新發掘的作家”這樣的概念,因為這樣的人生經歷有傳奇色彩,很容易引發人們的同情和感慨,這其實是一種營銷和傳播的手段。比如,卡夫卡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我們都說他生前默默無聞,死后才收到眾人的追捧。但實際上在他生前,已經有不少同時代的人注意到他了。他有一次開作品朗誦會的時候,里爾克還去聽了。我想說的是,沒有同時代的讀者的參與,一個作家完完全全靠后世的人去發掘,其實可能性是不太大的,實際發生的概率也比我們想象中的要低得多。
最后我想說的是讀同時代作家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么輕松容易的,因為讀經典作品你基本上不需要再去判斷它是否是一部優秀的作品,讀當代作品就需要這樣一個辨認的過程,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它是更困難的,也更需要勇氣的。但是也因此有了一份參與的樂趣。我們在購買、閱讀和評論當代作家的作品時,其實就是已經參與了文學史的編寫。
豆瓣閱讀:你在宣傳你的新書《夜晚屬于戀人》的時候說,你覺得同上一本書相比,自己取得了一點點進步。那你覺得你的“進步”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你的“進步”靠的是大量閱讀嗎?
遠子:可能就小說的意識更自覺一些了吧,還有就是題材更豐富了一些,描寫的時候更有耐心一些了吧。
至于是不是依靠閱讀,我覺得肯定是有幫助的,但影響應該沒有那么明顯吧,并不是“讀得越多寫得就越好”。影響
寫作水平提升的因素有很多,個人的生活經歷,心境的變化,自己的反思等等都有可能會對寫作造成影響。閱讀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對我而言,我覺得閱讀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多了一些寫作方向的可能性。幾年前如果我腦海中有一個故事梗概,我可能就只能寫出同一種風格的東西出來;但后來隨著讀到的東西越來越多,動筆之前的選擇性就更多了一些。有時同一個故事也會重新推倒,換一個敘事的語調和節奏來寫。唉,談論自己總是很尷尬的,就像周作人說的:“有一種惡心的寂寞,像是嘴里嘗到了肥皂。”
豆瓣閱讀:據我所知,你現在是在辭職在家專職寫作。你覺得辭職寫作對一個作者而言是必需的嗎?你是不是鼓勵年輕人都辭職寫作?
遠子:我最害怕的問題終于還是提出來了。如果我辭職這大半年寫出了自己很滿意的作品,那我回答這個問題就比較有底氣了。因為沒有寫出來,所以還是有些尷尬的。
辭職寫作當然不是必需的,有不少一邊上班一邊寫作還取得相當大成就的作家。比如,卡夫卡一直是保險公司的小職員,佩索阿一直在做會計,美國詩人斯蒂文森還是一家保險公司的董事長.......,我以前也經常拿他們的例子來激勵自己。但是我后來慢慢發現,其實這些都是特例。絕大多數作家還是專職寫作的。寫作在某種程度上講,它就意味著職業寫作。因為它需要耗費的精力是很大的。一邊上班一邊寫作,尤其是對于比較敏感的人而言,其實是一種撕扯,會對自己形成一種劇烈的內耗。就像北島的一句詩里寫的:生活與偉大的作品之間,總存在某種古老的敵意。我不知道別人是怎么做到的,反正我慢慢發現我很難協調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我當然不會鼓勵大家辭職寫作,如果是在文學新人選拔制度相對合理的國家,自己又有很強烈的創作沖動的話,倒是很值得一試。在中國,這很有可能是一條死路。而且自由其實是一種重負,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得了的。我也是一直在調整才能勉強應付。其中的訣竅之一就是學會讓人失望,首先就得讓我的父母逐漸接受我“不思進取”的現狀,其次要允許和接受一部分人對我的鄙夷和厭惡。不過也看你寫的是什么吧,我有些做自媒體或是寫劇本的朋友,月入幾萬也不成問題。另外,我覺得辭職寫作也算是一種人生的經歷吧,有一些感受還真只有辭職之后才能體會得到,多一點經歷和體會對寫作的人而言也不是什么壞事吧。
豆瓣閱讀:那你接下來有什么打算?有沒有什么明確的閱讀和寫作計劃?
遠子:今年先晃過去再說吧,存款還能夠把今年撐完。明年我想離開北京了,去哪里還沒有想好。如果收入一直沒有起色的話,大概還是會找一份工作吧。
沒有太明確的閱讀計劃,因為根據我之前的經驗,自己定的閱讀計劃常常會臨時想的書給打斷。我現在在讀一些跟集中營和宗教迫害有關的小說,因為主人公悲慘的遭遇會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還蠻幸福的。接下來打算讀一些非洲作家的書,因為我現在的住處沒有空調,非常熱,我覺得很適合讀非洲小說……
也沒有太明確的寫作計劃,我一直想嘗試寫一下科幻和懸疑小說,但不一定能寫得出來。我計劃兩年之后寫一個長篇,所以現在也在積累素材。
來源:第18期豆瓣閱讀讀書會
遠子,青年作家,湖北黃岡人,豆瓣閱讀小雅獎第五十八期最佳作者。目前已在豆瓣閱讀上架八部作品,內容多為描寫時下普通青年的城市漂泊生活。最新作品《失業》依然延續了作者以往的創作風格,簡潔有力的筆觸剖白了失業青年對自由、對與人交流的渴望,以及一再被現實生活、孤獨情緒困住的無奈。遠子的文字干凈、老練,他日臻純熟的寫作技法將日常中繽紛又瑣碎的細節冷靜地講給讀者聽,仔細品讀,清冷迷茫中依然可見作者的一顆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