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越是人工智能時代,越需要讀書。
原因如下:
一、搜索不一定好使
我們來設想一個場景,比如現在你所在的公司或者單位正在開會,這時老板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趕緊拿出手機來查詢,你必須要保證自己迅速地通過正確的
關鍵字進行搜索,同時還要對呈現的答案做篩選,這些都需要時間。但是你身邊的同事卻已經隨口回答問題了。在你還沒有找到答案之前,這場比賽已經結束了,這還沒有預設沒有網絡的情況。
瞧,你輕而易舉地就輸掉了。
另外,假如目前你需要對自己的人生做出重大抉擇,比如如何選擇職業道路、是否與眼前的這個人結婚、離婚、是否要小孩……,這個時候你上網能查到結果嗎?顯然不能,你必須依賴自己的個人閱歷來做出決斷,而你是否能做出一個讓自己相對滿意的選擇,就取決于你個人的知識儲備、
思維方式,而這些都是在你長期不斷學習的基礎上積累形成的。
二、信息更新很快,不讀書不學習會被淘汰
大數據時代,很多人在專業領域內都體會到:現在平均2~3年知識就會更新一次。如果完全不學習,即使是你習慣和擅長的領域也未必始終能保持優勢。還記得那個經典的段子嗎:
一個員工被裁,他去質問老板:我有10年的經驗,為什么你卻要裁了我?老板的回答是:你不是有10年的經驗,而是把相同的工作重復地做了10年。
雖然說在信息發達的時代,無論你想搜索什么知識都可以在網上獲得。但是這些知識不是你的,就很難為你所用。不及時進行知識迭代,總是用老舊的方式重復性地工作,不讀書、不學習遲早會成為時代的拋棄者。
三、讀書是系統性的學習
我不否認,網絡上知識豐富。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由于知識的發布途徑非常龐雜:有的來自于專業領域、有的來自于公共媒體,現在還有更多的是來自自媒體,因此很多信息未必是正確的、最新的。另外,大家在網絡上查看信息,隨機性很大,知識呈現碎片化。而書中的知識通常都是系統性的,是作者過去經驗或者知識的整體性精華輸出,為了保證圖書的質量,作者總是傾其所有,將相對完美的作品呈現出來。
四、讀書是成本最低的學習方式
除了通過碎片化閱讀和搜索進行學習,我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還可以是讀書和參加培訓(包括面授和網授)。如果是面授,學費很貴不說,同時還要涉及到交通費、住宿費,以及時間成本,是成本最高的一種方式。而網授呢,隨時隨處可以學習(只要有網),但通常網課都有時限,而且所得到的反饋和交流非常有限,知識的密度和系統性也遠遠比不上書籍。
當然不同的培訓方式各有優勢,但無疑在這其中,讀書是成本最低的學習方式——一本書的價格通常幾十塊錢,而且書籍只要到了自己手中,所以隨時翻看。
五、讀書不僅可以學知識,還能培養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
毋庸諱言,不同的人讀相同的書所獲得的知識不一樣,這就是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儲備、成長背景以及學習方法都不同。
如果一個人能夠多讀書,并且通過讀書進行思考,
做筆記并且分享給他人(無論是以書面的形式還是口頭的形式),都能夠讓知識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從而不斷豐滿你這個人,使你更加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的獨特性就是他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意義,也是他區別于別人的重要標志。
我們說人工智能時代最大的優勢就是拷貝,而避免自己被復制的最好方法就是強化自己的獨特性,讀書正是可以通過知識內化使你與眾不同的最好方式,所以越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越需要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