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 鄔書林
圖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閱讀習慣的養成,于己是個人修身益智的終生大事;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則是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國家大事。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是順其自然就可形成的,必須作為一門科學來培育。
閱讀古今中外都受尊重
古今中外,凡是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的國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讀書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中國歷來有“盛世修典”的傳統,不僅有專門刻書、賣書的書坊、書肆,更有專門講書、讀書的書院,“洛陽紙貴”生動記載了西晉好書暢銷的盛況。在中國,“讀書人”從來都是受人尊敬的,過去中國人把有學問的讀書人稱為“先生”。中國人民在幾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積累了很多讀書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讀書的故事,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囊螢映雪”、“鑿壁偷光”、“韋編三絕”等。正是這些讀書格言、讀書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以讀書為榮,以讀書為樂。
曾經飽受苦難的猶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夠崛起于沙漠之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樣與其民族優秀的閱讀傳統不無關系。據統計,1901年-1995年,在64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猶太人有121位,獲獎人數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馬克思、弗洛伊德、愛因斯坦、門德爾松、薩繆爾森等,更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猶太裔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和經濟學家。究其原因,酷愛讀書是其不可忽視的因素。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以色列人均擁有圖書館的數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4500人就擁有一所圖書館。另有統計,猶太人人均占有的圖書量、每年讀書的時間和數量,都超過世界上其他國家。德國同樣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國家。德國一戶普通家庭每月用于購書的支出達到50歐元以上,占業余愛好總支出的10%上下。德國有句諺語說,“一個家庭沒有書籍,就等于一間房子沒有窗戶。”
閱讀是事關個人和社會的大事
閱讀可以豐富一個人的有限人生,閱讀可以涵養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閱讀可以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
歐陽修說:“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人的一生是有限的,直接向別人學習的經驗也是有限的,但是通過讀書間接向別人學習則是趨于無窮的。讀古人之書好比與先賢對話,讀今人之書好比與智者交談。閱讀一本書,可以打開一個嶄新的世界,可以深入一個人的內心,可以站在世界的制高點。讀書給了我們觀察世界的高度,讓我們視野開闊;讀書給了我們認識社會的深度,讓我們思想深刻;讀書給了我們改造世界的利器,讓我們豐富人生。生活中因為讀了一本書,而使人的思想觀念乃至前途命運發生根本改變的故事比比皆是。一些影響深遠的名著往往成為改變社會甚至影響歷史進程的思想先導。“腹有詩書氣自華”,唯有讀書可以讓我們從容應對快速變化時代的挑戰,增進人類的智慧,煥發創造的活力,實現人生的價值。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盡管閱讀是一項非常個性化的體驗,但是一旦無數個性化的體驗集合成為一個民族的內涵,這個民族就會因此而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一個人如果從小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生都會受用無窮;一個民族養成閱讀的習慣,這個民族就會充滿智慧和希望。國民素質的提高必須倡導讀書,科學知識的普及必須倡導讀書,文明理念的傳播必須倡導讀書,人們內心的和諧必須倡導讀書,真理的追求更離不開讀書。國民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創造能力和發展潛力,直接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強弱。一個國家的國民閱讀水平,往往標志著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文明程度。
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
知識既不能遺傳,也不能贈與,更不能復制和購買,只能靠自己一點點努力去學習、去讀書。作為一種伴隨深入思考的文化活動,閱讀習慣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養成,需要有意識的培育才能實現。
養成閱讀習慣是一門科學,需要國家、社會團體、家庭和個人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根據近年來對國外全民閱讀情況的考察和研究,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
首先,閱讀習慣的養成,依賴于熱愛閱讀的社會氛圍。為了培養孩子讀書的習慣,猶太人的家庭長期流傳著這樣的傳統:當小孩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圣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讓小孩去舔帶著蜂蜜的圖書。其用意不言自明,讓孩子從小就知道讀書是一件甜蜜的事情。西班牙之所以首倡設立“世界讀書日”,不僅僅是因為這天是作家塞萬提斯的辭世紀念日,更重要的是當地居民多年來在這天有贈送玫瑰和圖書給親友的習俗。
在北歐國家挪威,為了讓廣大青少年在12歲-15歲期間依然保持對圖書的興趣,順利度過青春期,政府官員和社會名人經常深入到學校,組織中學生舉行隆重的閱讀儀式。同樣具有閱讀傳統的匈牙利,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公共汽車經過隧道等黑暗的地方時,一定要打開車內的燈,以方便乘客讀書。
其次,閱讀習慣的養成,必須制定推動全民閱讀的政策措施。美國為了激起國民閱讀的更大熱情,近年來陸續推出一系列閱讀計劃。1997年克林頓政府提出“美國閱讀挑戰計劃”,2001年布什政府提出“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布什總統在2001年“9·11”事件發生當天正在佛羅里達州的一所小學給小學生讀《我的寵物山羊》。2006年11月,在時任總統普京的支持下,俄羅斯出版與大眾傳媒署與俄羅斯圖書聯盟共同制定并發布《國家支持與發展閱讀綱要》。2008年1月,英國首相布朗會同部分兒童作家,共同啟動“2008全國讀書年”活動,并投入3700萬英鎊用于全年的閱讀推廣活動。在德國,共有200多個促進閱讀的社團組織,其中成立于1988年的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其歷任名譽主席都由德國總統擔任。東歐國家保加利亞,近百年前就形成立法,規定每30戶居民的村子都要建立“人民閱讀室”。在埃及,1991年開始推出“全民閱讀計劃”,并成立了以穆巴拉克夫人為主席的全民閱讀計劃最高委員會,1994年又開始實施“家庭圖書館”大型文化工程。
第三,閱讀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孩子抓起。德國的一項研究表明,一個人在13歲最遲15歲前如果養不成閱讀的習慣和對書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將很難再從閱讀中找到樂趣,閱讀的大門可能會永遠對他關閉。德國促進閱讀基金會理事長海因里希·克雷比施說,“給孩子讀書和講故事,是最不復雜、也是最合算的對未來的投資。”德國出版商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閱讀階梯”,出版了形式各樣的圖書,有的書與兒童的玩具并無區別,使孩子從小就培養對圖書的親近和興趣。2006年6月24日,作為慶祝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80歲生日的活動之一,白金漢宮邀請了2000多名兒童舉辦了一次閱讀聚會,兒童們和他們最喜愛的故事里的角色們共同參加了一個特別的茶話會。
努力科學培育我國新一代公民的閱讀習慣
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的新形勢下,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我們推動全民閱讀。弘揚中華民族熱愛讀書的優良傳統,培育我國新一代公民的閱讀習慣,已經擺到十分緊迫、十分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在全社會營造“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社會氛圍。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溫家寶總理專程到商務印書館和國家圖書館,與編輯和讀者交流讀書心得,并提倡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推動全民族養成讀書的良好習慣。溫總理說:“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讀書。我愿意看到人們在坐地鐵的時候能夠手里拿上一本書。”這是一個大國總理來自內心的聲音,也是一個具有悠久閱讀傳統民族迎接偉大復興的深切期盼。要通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使全民閱讀的理念深入人心,使
熱愛讀書的習慣蔚然成風。新聞出版等有關部門應切實履行改善全民閱讀條件、引導全民閱讀風尚的職責,積極協調社會方方面面把全民閱讀工程引向深入。各類群團組織和非政府組織,可充分發揮聯系面廣的優勢,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出版發行單位和圖書館,應積極參與到全民閱讀活動中來,多出好書,多賣好書,多借好書,組織推薦優秀圖書,積極捐贈優秀圖書,為全民閱讀提供優秀圖書。城市、社區和鄉村應把全民閱讀活動作為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作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內容,創造方便群眾閱讀的設施條件,積極開展讀書比賽、讀書演講等活動。學校和家庭要發揮青少年閱讀指導者的作用,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課外活動,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養成讀書的習慣,并帶頭讀書,為孩子樹立榜樣。科研學術機構要把閱讀學作為一門科學提上日程,深入研究全民閱讀的特點和規律,為全民閱讀活動提供決策依據和科學指導。各類傳媒要大力宣傳全民閱讀的意義和內容,廣泛交流各地開展全民閱讀活動的有益經驗,為全民閱讀活動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其次,出版界要多出好書,為全民閱讀提供精品力作。現在,我國年出書品種已達20多萬種,圖書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出版界盲目跟風炒作、低水平重復、粗制濫造的現象還很嚴重,特別是我國原創優秀圖書還不夠多,提高原創出版水平的任務還很艱巨。要從人文社科、少兒文藝、科學技術三個方面,切實提高我國原創出版的水平,努力改善出版物的市場結構,為全民閱讀提供思想性、藝術性、科學性俱佳的作品,引導廣大公眾不斷提高閱讀的深度和品位。
第三,要為基層公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創造必要的閱讀條件。為了解決8億多農民讀書難的問題,自去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始建設一項龐大的公共閱讀設施——農家書屋工程。該項目計劃在全國64萬個行政村,每個村都建立一個農家書屋,每個農家書屋至少藏書1500種、報刊30種、音像制品100種,計劃10年內做到村村有書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全國已經建立起6萬多個農家書屋,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與此同時,社區書屋、職工書屋等面向基層公眾的公共閱讀場所,也在快速地興建。現在,農家書屋工程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凸顯了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農家書屋工程的政府責任。要把農家書屋建設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抓好工程項目、進度、責任三落實,及時開展監督檢查,把農家書屋工程建設與創建文明村鎮、文明家庭等基層文化建設的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健全的長效機制,使廣大農民和農村青少年有條件更好地借到書、讀到書。
第四,要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推廣活動。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今年開展的第六次全國
國民閱讀調查顯示,成年人圖書閱讀率在去年止跌回升0.1個百分點的基礎上,今年又繼續回升了0.5個百分點,達到49.3%。閱讀率的回暖,反映出近年來有關部門連續幾年大力推進全民閱讀工程,加快農家書屋建設,以及社會各界倡導讀書等方面的合力效果開始顯現出來。近年來,新聞出版總署等部門以“向青少年推薦100本好書”等方式積極引導青少年閱讀,受到廣大青少年的歡迎。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不僅推出《于丹〈論語〉心得》、易中天《品三國》等幾百萬冊的暢銷書,更是開創了電視與圖書互動的新模式,激發了國民的閱讀熱情。要進一步整合促進全民閱讀活動的社會動員機制,特別是發揮各種民間團體和基層組織的積極作用,把全民閱讀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廣泛開展讀書征文比賽、優秀圖書推薦、作品朗讀會、圖書捐贈等生動活潑的讀書活動,使全民閱讀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卓有成效。
第五,要分層次為廣大公眾提供閱讀指導。嬰幼兒是奠定閱讀習慣的基礎階段。要真正從娃娃抓起,像關心孩子身體成長一樣關心孩子的精神發育,多讓孩子接觸圖書,多陪孩子朗讀圖書。青少年是養成閱讀習慣的關鍵時期。要讓青少年切實從繁瑣的各種考試中解脫出來,多讀經典,多讀自己喜愛的圖書,使讀書成為生活、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公眾是全民閱讀的最廣泛基礎。要使廣大公眾明白“活到老,學到老”,多讀與本行業密切相關的書,多讀培育個人高尚情趣的書,并在家庭中帶頭讀書,形成濃厚的家庭閱讀氛圍。領導干部要做全民閱讀的表率。領導干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樹立良好的口碑,憑借的不是權力,也不僅僅是業績,而是工作業績背后展現出來的思想內涵和良好修養。思想和修養的取得,要靠讀書才能得來。要從具體事務和各種應酬中抽出時間多讀書,多讀反映世界大勢的最新圖書,多讀提高思想境界的優秀圖書,多讀有益于
提高工作能力的專業圖書。
第六,要認真研究并積極推廣數字閱讀等新型閱讀方式。目前,手機閱讀、手持閱讀器閱讀、在線閱讀等各種方式的數字閱讀迅速發展,并受到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少年的青睞。數字閱讀不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否定,而是對傳統閱讀方式的有益補充。要緊跟各種數字閱讀的新趨勢,研究新情況,迎接新挑戰,在堅持不懈擴大紙質圖書閱讀的同時,促進數字閱讀健康發展。
閱讀是一個人最基本的文化權利。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科學引導下,愿閱讀成為每個人的習慣。
來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