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人類對時間的意識和控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加強,古代人通過日晷,水漏儀來計算時辰,后來,他們認識到了時間的價值,于是時間的單位由時、刻、分、秒逐步精確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為了增加讀書時間,多掌握一些知識,人們采用了數不清的辦法......
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在探索怎樣勒住時間的韁繩,治學者也在積極探索利用時間的方法。道理很清楚:誰能擁有更多的時間,誰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想讀書的人,若沒有充分
運籌時間的能力,一輩子也讀不了幾本書。
三萬天學習論
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渡邊茂,提出過“三萬天學習論”。他假定一個人能活到81歲,那么他擁有的時間也僅有30,000天。這期間可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27年,大約相當于10,000天。一個人從出生到滿27歲,是“成長時代”:從27-54歲,是“活躍時代”;從54歲以后,便進入了“充實時代”。
看起來,30000天是個大數字了,其實在30000天里,每天能用來讀書的僅有幾小時,就從孩提算起吧,假定每天能讀書1小時,到81歲也只有3年多的時間。時間是那樣有限,不會給任何人增加一分一秒。然而在鐘表的滴噠聲中,知識卻迅速地更新和陳舊。據報道,世上發達國家1976年的大學畢業生,到1980年僅4年的時間就已有50%的知識失效。再過五六年,絕大部分失效。知識的失效率比40年代加快,一倍。也就是說,我們現在讀書,需要比過去用更多的時司才能追上知識的發展。
因此,寫《奇特的一生》的前蘇聯作家格拉寧說:“時間比過去少了,時間的價格比過去高了。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仔細分析一下,可以說最寶貴的是時間。因為生命是由時間構成的,是一小時一小時,一分鐘一分鐘累積起來的。”
《淮南子》中說:“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火也。”李白“恨不得拄長繩于青天,系此西飛之白日”;韓愈“焚膏油以繼晷”,等等,說的都是時間的珍貴。人類對時間的意識和控制,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加強。古代人通過日晷,水漏儀來計算時辰,一天12時辰也足夠了,后來,他們認識到了時間的價值,于是時間的單位由時、刻、分、秒逐步精確到毫秒、微秒、毫微秒、微微秒。
為了增加讀書時間,多掌握一些知識,人們采用了數不清的辦法。蘇秦懸梁刺股,是用減少睡眠來增加讀書時間;董仲舒“二年不窺園”,是用取消娛樂來增加讀書時間。這些辦法固然精神可嘉,但畢竟太原始了。那時的的人不懂得,人得不到足夠的休息時間,就會導致精力衰竭。連續36小時工作,只睡3小時,
工作效率為原來的55%。連續工作44小時,只睡4小時,工作效率是充足睡眠的36%。如果連續60小時以上不睡覺,望洋興嘆會明顯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發生視覺,觸覺的錯誤,無法進行正常的工作了。
時間是一個怪物,既要節約它,又不能太過分。還有其他利用時間的途徑嗎?有的。這就是加強利用時間的計劃性。
制定合理的計劃和安排
人們工作有計劃,花錢有計劃,但時間支配卻往往無計劃。沒事干的時候,時間白白失掉了;想要時間的時候,又偏巧沒有時間了。這是降低了時間的利用價值。
美國有位忙得不可開交的經理,想尋找利用時間的辦法。他的顧問建議道:“寫上明天上午必須做的六件要務,依重要性排出先后次序,做完一件再做第二件,然后依次一件件做下去,做到下班為止。如果未能全部做完也不必擔憂。要是這辦法不靈,什么辦法也救不了你。每個工作都要用這個辦法試試看。”這位經理后來說,這是他平生所得的最有益的建議。
美國作家梭羅說得好:“一味忙是不夠的,問題是,我們在忙什么?”所以,沒有計劃的忙是瞎忙。
前蘇聯昆蟲學家柳比歇走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學者。他在計劃使用時間上作過一番研究。從26歲那年開始,他采用了
時間統計法——每天讀哪些書,做多長時間,都事先規定好。晚上核算時間是怎樣花掉的;合理不合理。一天一小結,一月一大結,年終一總結。直到1972年逝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從不間斷。結果,他一下很有計劃地地安排了自己的學習和研究,使時間得到了充分利用。他先后發表了70余部學術著作,寫了12,500張打字紙的論文和專著,內容涉及昆蟲學、科學史、農業遺傳學、植物保護、進化論和哲學等。
可見,時間是常數又是變數,就看你安排是否得法。善于安排時間的人,一小時能發揮一小時的作用,甚至頂得上幾小時的作用。安排時間的秘決是:訂一個合理的工作、生活和讀書計劃。
培根說:“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把讀書放在工作效率最佳的時間里,你就可以事半功倍。”顯然,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把握高效學習的最佳時間
在學習的前5個小時里,隨著時間的延長,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第5小時是學習效果最佳時間。5小時以后,隨著時間的延續,學習效果越來越差、最后幾乎等于零。這說明,并非學習時間越長效果才最好。與其低效地學習那么長時間,還不如少學習幾個小時。
高效時間因人而異,需要自己作一番摸索,找到規律,科學家們經過多年研究,發現對大多數人來說,上午8點到10點和下午3點至6點足效率最高的時間;對慣于晚上讀書的人來說,晚上8點至10點是高效時間;而中午1時左右是效率最低的時間。我們如果在高效時間閱讀艱深的書籍,收效就大;在效率低的時間作些摘錄剪貼,便能恰到好處。
時間是以單元來計算的。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很難再有大塊的學習時間,平時能掌握的多半是半小時,十幾分鐘的空閑。別以為零星時間不起眼,只要充分利用,積累起來也是了不起的。德國古典哲學家費爾巴哈曾說過:“在空間中部分小于整體,相反,在時間中,至少在主觀上,部分大于整體,因為在時間中只有部分是現實的,而整體只是想象的對象,因為現實的每秒鐘,對我們來說是比想象中的十年更大、更長的一段時間。”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教授,年逾古稀身兼數職,卻仍能擠出時間著書立說,近幾年在國內外連續出版了好幾篇新作。他哪來那么多時間,答:“我用的是零頭幫,沒有整段時間,就盡量把零星時間利用起來,天天二十幾分鐘,加起來可觀得很。”
有人算過這樣一筆帳,一個人每天學習一小時,從16歲起到70歲可以學習幾萬個小時左右。如果每小時讀10頁書,那就可閱讀20多萬頁,其厚度將是68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4卷)精裝本,排在一起將有幾層樓房那么高。雷巴柯夫說過:“用‘分’計算時間的人,比用小時計算時間的人,時間可多59倍,”托市呂耶爾說:“不善于利用時間的人,總是首先抱怨沒有時間,因為他把時間都耗費在穿,吃,睡和聊天上,去考慮應酬做什么,其實是什么也不做。”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雷曼說:“每天不浪費或不虛度或不空拋剩余的那一點點時間,即使只有五六分鐘,如果得正用,也一樣可以有很大的成就。”難怪有人問達爾文:“你一生怎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呢?”達爾文答道:“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小的一段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