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重,人們除了追求必需的生活品外,更重視休閑養生來釋放壓力。休閑養生有眾多途徑,讀書就是休閑養生的好方式之一。在浮躁的世界里,要讓生活“慢”下來,營造出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讀書:高尚的“生活經”
讀書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法,也是一種有利于健康長壽的生活方式。實踐證明
,讀書與養生的關系極其密切。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香味,如花香、書香、飯香、酒香、墨香等,但是可以說,只有書香的影響最深遠,收益最實在,享用之后也讓人最感快樂。經常受到書香的熏陶,不僅能使人們的頭腦變得聰明睿智,而且能使人們的體魄變得更加健壯,有利于健康長壽。古今中外的名人,像孔子、陸游、巴甫洛夫、蕭伯納、馬寅初、巴金、冰心、楊絳等,他們不僅把讀書當作獲得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把讀書當作養生保健的方法之一,從而獲益良多。
宋代詩人陸游在醫學不發達的時代,尚能活到85歲,這與他平時愛讀書和注意養生有很大關系。他曾在詩中多次提到讀書的體會,如“讀書有味身忘老”“病須書卷作良醫”等。讀書是健康的良藥,文字好像語言一樣,能夠調節情感、平衡心理、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開闊人的視野。書籍給人們描繪了自然界和文化生活中的千姿百態,指導人們如何與大自然做斗爭,如何適應新時代的生存與發展,指導人們如何度過各種難關、痛苦和悲哀,讓枯燥乏味的歲月化為令人愉快的時光,將無限美好的信念注入人們的腦海,從而使人們入神忘情,精神得到進一步升華。清代教育家顏元曾說:“余生無過人之處,只好讀書。憂愁非讀書不釋,忿怒非讀書不解,精神非讀書不振。”可見,讀書能排解憂愁煩惱的情緒,給人一種美好的心情,讀趣味性、知識性、實用性強的書,好像和良師益友在交談,心中非常愉快。
有些人平時容易出現無聊、孤獨、郁悶、悲觀、失望的情緒,影響心理健康。而讀書有較強的解憂和宣泄效果,能夠調整人的心理狀態,使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書上,身心就像進入另外一個世界,一切憂愁、煩惱和不愉快的情緒,頓時煙消云散,于是便增進了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
讀書:長壽的“滋補品”
人到老年,體力下降,腦力衰退,疾病增多,這是誰也改變不了的生命規律。大腦是身體里的“司令部”,人老先從大腦開始,要想使大腦衰老減慢,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它經常接受外界的良性刺激,尤其是知識方面的信息刺激。書中的各種知識能夠有效地刺激大腦,使大腦的功能增強。讀一會兒書,就好像給大腦食用了一些滋補品,于是,它的營養狀況得到改善,
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明顯提高。
此外,書籍都是用文字排列而成的,不管是漢字還是外文,都有一定的節律性,結構嚴密,在讀這些文章的時候,通過眼睛的視神經傳入大腦的視覺中樞,能使全身細胞產生共振現象,從而使人體的生命節律更加整齊、生物潛能進一步發揮,生理機能處于最佳狀態,生命力更加旺盛。大腦皮質在接觸圖書信息的過程中,要不斷進行腦力思考,使大腦的興奮與抑制過程相互交替,好像給大腦進行
體操訓練,并在操練過程中提高工作能力,從而加速神經反射,激發細胞活力,防止腦細胞衰老和死亡,大腦衰老減慢了,人的壽命便能延長。
讀書:人生的“指南針”
有些人精神空虛,甚至覺得活在世上沒有多大意思。而書籍是生命的激活劑與指南針,能有效地鼓勵人們珍惜人生,熱愛生活,煥發青春活力,在美妙的自然界更堅強地生活下去。古語云:“字里乾坤大,書中日月長”。唯有經常讀書的人,才能享受人生豐富多彩的生活。至于書中的那些科技新進展,衣食住行用的新知識,養生保健的寶貴經驗,防治疾病的有效方法,讀后更會讓人直接受益。許多愛讀書的老年人,借助書上介紹的經驗,堅持科學養生,防治疾病,八九十歲仍然生機勃勃,興趣廣泛,照常在所喜歡的領域里發揮著余熱,從而得到了健康長壽,這不能不說是讀書的魅力所在。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