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閱讀形式多樣化的時代,我們如何提升閱讀能力來應對?一名優秀的閱讀者是怎樣的?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閱讀者?本文中,上海三林東校的鄭鋼老師就為大家解讀優秀閱讀者的那些特質。
變化是如今閱讀的特點,當我們在談論這些變化時,其實還不夠,我們還要回歸到閱讀本身,閱讀者不能將目光僅僅停留在考試或者教材上,因為閱讀能力不僅是考試技能,還是一個人的生活技能和素養品性,是一個人應對復雜多變和不確定時代的“終身能力”,更是我們為自己建立的人生“避難所”(毛姆語)。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無論是學校閱讀,還是家庭閱讀,都要回歸閱讀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重塑閱讀教育理念,從人的角度,思考如何培養優秀的、積極的終身閱讀者。如果這樣思考的話,就會豁然開朗,從狹隘的考試觀走出來,回歸閱讀本質,彰顯閱讀價值。
好的讀者,是積極主動的
好的讀者,他或她會將閱讀作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如果一天或幾天不閱讀,仿佛失去了什么。正像宋朝詩人黃山谷有一句名言: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有人從“我者”的角度解釋這句話:喜歡讀書的人,如果幾天不讀書的話,自己會感到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還有是從“他者”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林語堂將這句話解釋為:你三日不讀書,別人就會覺得你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一個不愛讀書的人往往是乏味的,因而是不讓人喜歡的。
一個熱愛閱讀的人,認為閱讀是安身立命的方式,而非謀生的工具或技能。閱讀,不會讓我們馬上改變人生,有時甚至不會讓我們生活得更好,但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和超然。作家謝有順說過:“因為生活的寬度廣度,延展的界限,決定著人生的質量。讀一本書,似乎令自己經歷了別人的人生,感受自己沒有感受過的體驗,當把許多種人生疊加之后,自己也會變得有厚度,就顯得比人家活得更多,更超越了,而不再局限于互相去比活得好還是不好。”
積極主動的讀者,常常具有敏銳的嗅覺,知道哪兒有“書香”,哪兒有好的書,會千方百計,想法設法地去覓找好書:書展,書店,圖書館,甚至別人的書柜......對于他們來說,覓到一本好書,就像邂逅心目中的那個“他”或“她”,是怦怦心跳,一見鐘情的感覺。
積極主動的讀者,不僅是主動地找書,還會主動地找時間閱讀。人生苦短,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但是閱讀一定是愛閱讀者的不二選擇。即便如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節奏很快,還要面對種種壓力,但是愛閱讀者一定是能夠找到閱讀的時間。很多人抱怨沒有時間閱讀,這只是其為自己閱讀上的松懈而找的借口。
好的閱讀者,是一直在思考的
孔子說: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閱讀的道理也是如此。好的閱讀者,會一直去調動大腦思考。有的閱讀是“目光閱讀”,讀者只是掃描文字,目光從左到右,完成數字而已。網上有篇文章曾說:
“如果讀一本書,從頭到尾你都能讀明白,作者只是把你們共同知道的東西表達了出來,那么,對于你而言,閱讀這本書只是讓你獲得了一些資訊,并沒有增進你的理解力。這種閱讀的缺點會給你帶來成長幻覺,你以為自己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你只是知道了更多的資訊,但你的理解力并沒有提高。”
有的閱讀是“思維閱讀”,這是一種分析閱讀。閱讀者一直在思考,運用各種活動,與文字進行互動和對話,其內容超越了你認知所抵達的范圍。正如《如何閱讀一本書》所說,閱讀的第三個層次是分析閱讀。分析閱讀就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或是說優質的閱讀——它是你能做到的最好的閱讀方式。要咀嚼與消化一本書,重在追尋理解。
此外,還有一種閱讀是“心靈閱讀”,即讓文字滋養心靈。讀者不僅與作者的心靈同振共頻,還滌蕩自己的心靈,祛魅求是。
好的閱讀者,一定是有目標的,在腦海里總是盤算閱讀目標,知道今天要讀什么?明天要讀什么?是否還有更長遠的閱讀目標,一個月、一年.....閱讀的目標感不僅來自數量,還有質量。閱讀者會時時思量閱讀的質量,是否讀懂了;是否將文字化成了自我的血肉。正如有的人說,好的閱讀是將文字融入了一個人的血肉和氣質。
好的閱讀者,在拿到一本書后,并不是迫不及待地閱讀里面的內容,而是翻閱整本書的框架,讀一篇文章也是如此,框架結構有助于達到你的閱讀目標,幫助建立對于內容的整體理解。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往往是“風骨齊勁”。心理學上有一個“沉錨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對事物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和第一信息影響,就像沉入海底的錨一樣把人們的認識固定在深處。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題目、首尾部分和框架標題,就是那個沉錨。
一個好的閱讀者,也常常是一個好的提問者,是一名積極的思考者。在看到書名或者文章名,甚至看到一張圖片時,會下意識地預測或猜測其內容是關于什么的?在看到一個陌生的單詞,以前從來沒有學過,好的讀者會去努力尋覓或理解是什么意思。更多的情況下,讀者會在閱讀中閱讀那些“場景生詞”,也就是那些詞匯會有很多的意思,一詞多義的詞匯;或者在所讀的文本中具有獨特的意思,一詞多義的詞匯,并不僅僅停留在以前的詞匯意義或者本身的意義上,而是從文本的語境中確定意義。當遇到閱讀攔路虎時,好的讀者是會“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他會不斷地調適和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直到理解和明白。
文本意識是一個好讀者的內核。好讀者一定會在閱讀過程中思考和評價文本,而不僅僅是理解。評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之上,當讀者能夠有效評價了,那他對文本一定是有了深刻的理解,如文本的作者,行文的風格,寫作的意圖,起文的背景等諸如此類的要素。還有文本本身的質量和價值也是讀者在評價時考量的重要維度。
還有,好的閱讀者,會不停地
提問,是一個“絮絮叨叨的自言自語者”,總是提問看懂文本了嗎?作者的意思與我理解的意思有何區別?文章到底要表達何種意思?正是在不斷地自我發問中,讀者才會讀出文本中的“應有之義”和“弦外之音。”
好的閱讀者,還是會選擇的
“會選擇”是一個優秀讀者的鮮明特征。如今是“書籍泛濫,卻閱讀饑荒”的時代,據說近幾年我國每年平均會出版圖書達30萬種,已是當之無愧的出版大國。但人們的閱讀量卻并沒有明顯提升,平均到每個人,購書量只有一些國家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所以,今天的閱讀不是缺書籍,而是缺讀者,缺高質量的讀者。
會選擇的讀者,還體現在閱讀的過程中,他知道哪些部分應該仔細深入地閱讀,慢慢閱讀、品味和咀嚼,哪些部分應該快讀,瀏覽一下就可,就像閱讀報紙的標題一樣;有時甚至是
略讀,浮光掠影而已。
在不同的文本面前,優秀的讀者也會選擇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如在閱讀敘述性的文章或者小說時,他所關注的重點是人物、背景和沖突,這三者是敘述性文章或者小說的核心,當讀懂了這三者的內在聯系和邏輯脈理時,他也就看懂了文本。當讀者面前放的是一本非連續性文本時,他的關注點就發生了變化,他要不斷去回頭總結和思考讀到了什么?哪些信息是關鍵的?給予自己何種啟發或啟示。
我們常說,“教無定法,貴在有法。”在閱讀這件事上,尤其如此。閱讀過程中的復雜性是如何一門學科所不能比擬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哈姆雷特的產生是讀者個人的生活經驗,閱讀能力和文本指向等多種因素錯綜復雜,互相作用的結果。
閱讀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新塑造自我和不斷追求自我的過程,好的讀者,在找到屬于自己的
閱讀方式同時,一定會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結構,日趨豐腴自我的精神世界。好的讀者也正是在不斷選擇和甄別中找到屬于自己的閱讀密碼和圖譜,但這一定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時間的釀造、方法的塑造以及意志的鍛造。
作者:鄭鋼,上海三林東校黨支部書記,著有《美國如何培養核心素養——走進美國校園與課堂》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