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閱讀怎么辦?如何打造書香教室?怎樣讓每個學生都成為愛書人?許多人能說出一二,但方法要適用于所有的孩子,讓所有學生樂于參與,內化為行為習慣,畢業多年后依然愿意捧起一本書,或許就不敢輕易接招了。
但美國教師唐娜琳•米勒就敢于作出承諾。在《書語者》中,她從改變孩子及其家長的閱讀觀入手,梳理
傳統閱讀方法的誤區與弊病,并給出自己的領讀策略,使閱讀成為伴隨孩子一生的習慣。
像米勒那樣成為領讀者
米勒老師是一位真正的讀者,連交友也是以書為媒,雖“不是專門研究閱讀的學者,也不是參與政策制定的專家”,但她屬于那種“在被子里打著手電筒看書,到哪里都會帶著一本書,從不看購書賬單的書癡”。她人生最初的記憶便是學習閱讀,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將每年的紐伯瑞獲獎作品列入閱讀計劃,自家客廳里有座被戲稱為“米勒山”的書堆——從沒變小過,讓她永遠不愁沒書讀。
出于對書籍的癡迷,使米勒在教師群體中顯得與眾不同,并把這種癡迷傳遞給學生。她熟知書的種種,也清楚當前學生閱讀危機的癥結所在。在她看來,包括全班共讀一本書、寫讀書報告、記讀書日志、學生輪流朗讀和“爆米花閱讀”等傳統閱讀的方法,看似熱鬧,每個學生都在參與其中,效果實則并不大,有時甚至會起反作用。其背后是沒有尊重兒童閱讀規律,沒有看到每個學生不同的閱讀經歷、閱讀能力及
閱讀方法,更沒有把閱讀的趣味放在第一位,更多的還是自上而下,而非源于個體的閱讀推廣。
為了讓學生與書籍更近,米勒下了不少笨功夫,如學期前發放問卷,統計學生閱讀情況,了解學生閱讀興趣,根據讀者類型對不同學生給予特別關注。她還把自己的藏書一箱箱地拉到教室,又從圖書館借來大量好書,不辭辛苦地把教室里的圖書分門別類,按照詩歌、傳統文學、奇幻小說、科幻小說、歷史小說、寫實小說、懸疑小說和傳記等,放在不同的書架上,并給每名學生寫了一封談閱讀的信。她,就像一位技藝精湛的園丁,把教室布置成一座美麗的書之花園,給即將到來的學生們以驚喜。
幫助學生找到內心的讀者
讓學生愛上閱讀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和很多老師一樣,米勒也遭受了很多挑戰,有著很強的挫敗感,如家長不領情,同行看笑話,學生不聽話——“學生們并沒有如我預料那樣,對書中的內容及人物產生共鳴,學生們就像機器人,費力完成本單元學習,做完規定作業和活動”。事實上,米勒要改變的不只是學生本人,還包括以應試為導向、起敗壞閱讀興趣作用的傳統閱讀教學模式。而引領閱讀,首先要把閱讀與功利性的評價剝離開,改變學生及其家長對書籍、對讀書目的的認識,重塑他們的閱讀觀。
也就是從讓學生放下心理包袱開始,米勒慢慢讓閱讀回歸閱讀,將閱讀變成一種單純的精神享受。她的閱讀課沒有硬性要求,一開始只是鼓勵學生循著自己的感覺和興趣而讀,學生可以隨意選書,肆意閱讀,她甚至允許學生在閱讀課上想讀什么就讀什么,一本書也可以不讀完,不用寫讀書筆記,也不必大家同聲朗讀一本書。她用自己的經驗和行動告訴學生,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讀書,讀書不是為別人而必須完成的任務。
當學生對閱讀漸漸有了興趣,米勒喜歡和學生一起聊書,無形中讓學生對書的題材、類別、人物、作者、出版社等有了深入了解。在贏得學生的信任后,她不時地給學生開一些跟學生所讀書籍有關的書單,啟發學生向同學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為之寫廣告詞,編新故事,找到自己內心的讀者,因為讀者是被讀者打造出來的。她設立了“瘋狂借書日”,鼓勵學生自主選書,明白自己有讀什么的權利,意識到只有興趣才能轉化為真正的內驅力。她還規劃了圖書館日,借助圖書館的儀式性與計劃性,讓學生對書籍產生敬畏之心。
循著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由點到面,由表及里,米勒漸漸讓學生閱讀做到了課上與課下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與家庭相結合、個體閱讀與群體閱讀相結合。正是在這種引領下,班級閱讀蔚然成風,幾乎所有學生都能達到一學年讀40本書的任務。很大程度上,米勒的想法和做法以及小竅門、小方法,都可以被借鑒,在更廣的范圍予以推廣,因為她窺見了激發學生
閱讀潛能的門道,找到了學生閱讀的內在規律。
閱讀本身就是最好的禮物
做好示范,巧用方法,就連當初對閱讀最排斥、最討厭讀書的孩子,也漸漸對書了有興趣,喜歡上了米勒的閱讀課,成為小書蟲。也有學生升學后,經常回到閱讀教室看望她,跟她聊聊書,聊聊自己的生活,因為他們懷念的是在一方自由的空間,與米勒共讀的時光——“就是這個氣味,我喜歡這個教室的這個味道,好像是新書和清潔劑混合起來的味道”。
什么是好的教師?好的老師就是引領學生將閱讀作為終身習慣,和學生一起向榜樣學習,與不良風氣抗爭,發現閱讀和教育的秘密,即要想讓學生熱愛和堅持閱讀,老師們就必須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放手讓他們去讀,并和他們一起,享受閱讀的至樂。從這種角度看,米勒老師所做的,與其說對閱讀及閱讀教學的本質回歸,讓我們重新看待閱讀,不如說是通過閱讀來改善教育生態,來培育具有閱讀力和創新力的人。
真正的教育就是這樣培養的。有人說,衡量家庭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就是小的時候是否有與書為友的
閱讀習慣,長大的時候是否有明確的興趣愛好與發展發現。其實,學校教育同樣如此,若沒有書聲瑯瑯,沒有經典對童心的無聲浸潤,學生沒有養成閱讀習慣,走出校門再也不愿捧起一本書,這樣的學校教育難言理想,可謂失敗的教育。好的學校教育在本質上不只是教學生知識,還是引領學生把閱讀和求知作為一種追求,對美好事物總是心向往之,甚至有著如夸父逐日一般的九死未悔。
“亞歷克斯像一對熊熊燃燒的閱讀篝火,而圖書館和閱讀時光就是引燃他的火種。他摒棄了外界的一切,忘我地閱讀著,甚至時常忽略了我的存在。”在米勒的閱讀教室里,學生如饑似渴地閱讀著;走出教室,他們依然有書為友,成為熱忱的讀者。有時候,學生調皮搗蛋,惹是生非,讓人覺得教育很復雜、很困惑、很艱難,但當學生走上閱讀之路,安靜好學,博識有愛,其所反饋和表現的又讓人覺得,教育實際上很簡單、很快樂、很享受,只要學生成為終身讀者,因為閱讀本身就是最好的人生禮物。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者:張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