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讀完一本書,等到真要用上相關知識,卻一點都想不起來?新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下一秒就忘了該怎么做,只好再度請教他人?沃頓商學院教授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對
人的記憶進行了深入研究,他發現記憶力是可以練習的,當一個人在學習時實施下面的3個關鍵行為時,就能讓大腦快速地記起新知和重要內容。
一、自我測驗
自我測驗是加速學習和記憶的有效方式,比起只是被動的閱讀、用筆畫滿重點,或重復地看內容,問自己一些問題,測驗自己對具體內容已經了解了多少,會有用得多。當對自己進行測驗后,只需針對不熟悉或是回答錯誤的部分復習。研究發現,正是這串錯誤的經驗和再次輸入信息的動作,會讓記憶變得更牢。
如何進行自我測驗呢?你可以給自己的學習內容設計一些問題,比如這樣問自己:
1、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2、這篇演講的3個重點是什么?
3、這本書主要講了幾個知識?
二、摘要與分享
自己會與教別人,中間的差距在于:教別人,需要先透徹了解,并想辦法使用淺顯易懂的事例進行說明。一位教師準備上課的內容時,會先消化課程完整的內容,提取在上課50分鐘內需要強調的重點進行說明。
教人的人比學習的人學得更快,也會記得比較久。詢問任何一個有教學經驗的人,是否也從教學中學習到了什么,答案都是肯定的。經過這種自己先透徹了解并提取重點的備課過程,就能將一些事情記得非常牢固。
如何進行摘要與分享呢?你可以將每次閱讀和學習都想象成一次教學活動,比如這樣做:
1、這份資料的重點是什么?
2、如何在一分鐘內讓人聽懂重點精華?
3、使用何種例子能讓最不聰明和最聰明的學生都聽懂?
三、將新知識與舊知識串起來
聯想學習是嘗試將新知識與已經知道的東西連結。如此一來,學習新知的時候就不是學習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而只需要了解與已經具備知識的差異。這會讓學習重質而不是重量,讓舊知識成為新知識的奠基。經常把新知識和舊知識串聯、融合,在實際應用的時候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如何將新知識與舊的串起來呢?你可以用假設的方式
回憶自己學過的知識,比如這樣做:
1、用“這和_______一樣……”的心態學習;
2、告訴自己“這只是________概念的延伸”
利用這些步驟,會給自己與大腦一種概念:我們已經會了很多東西,新的學習只需要在這些基礎上,學很少的東西,而這種概念,能讓我們更快地學習,并且讓大腦記住更多重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