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網站發布《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將嚴把考試和畢業出口關,針對畢業前補考等“清考”行為要堅決取消,同時還特別提出要將閱讀量和體育鍛煉時間納入考核成績之中。
此《意見》的頒發,讓小編我對大學生的閱讀問題又重新引起了關注,其實大學生閱讀時間少、閱讀量低,沉迷游戲、手機、網絡的新聞此前也有過不少報道:
比如去年,中國青年網校園通訊社就以“大學生閱讀情況”為話題,對全國高校454名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近9成學生喜歡閱讀,然而超5成學生每天
閱讀時間不足一小時;其中“手機免費閱讀”成學生主要閱讀方式,超5成學生喜歡在宿舍內閱讀;小說散文、文學藝術和動漫幽默成學生最喜歡閱讀類型,超4成學生每月看1-3本書,“增長見識,提高文化修養”成學生閱讀主要原因;超5成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量較低,近6成學生認為因“沉迷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導致閱讀量缺乏。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甘陽在“嶺南大講壇”演講時也指出,目前中國大學生閱讀量太少,課程水分太大。甘陽還講述了自己的一次親身經歷和感受,身為中大博雅學院院長的他,與法學院、人類學系、歷史系、中文系、哲學系等教授一起面試學生,有幾個學生面試時當場就哭了,他們面對老師提出的考題,感覺本科四年沒讀幾本書。
在甘陽看來,“大學生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是通過不斷閱讀獲得的。只有了解前人講過什么,才能形成自己的判斷力……而目前國內大學生學習中最大的薄弱環節就是閱讀材料太少,與美國的大學生相比,閱讀量更是少的可憐,可以說連美國學生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面對大學生存在
“淺閱讀”的現象,南昌工學院團委老師夏育盛認為,近年來,網絡閱讀、手機閱讀并存的多元化閱讀方式已經成為重要的閱讀方式之一。面對信息爆炸帶來的鋪天蓋地的資訊,現在的閱讀往往是“快餐式”“跳躍式”“碎片化”。面對這樣的“淺閱讀”,要提倡“深閱讀”,呼吁“深呼吸”。為此,他建議,大學生應該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成長需要,有目的地去閱讀一些書籍,“這樣就在有限的時間去閱讀更多的書,獲取更多的知識。”
華北理工大學青年教師李旺澤對大學生的閱讀建議則是:希望同學們在享受手機閱讀便利的同時也要定一份積極的閱讀計劃,而不是無聊拿手機打發時間。要養成深入閱讀的習慣,把握好手機閱讀的頻率和時長,積極健康地進行手機閱讀。同時,高校教師也要不斷適應新趨勢,因勢而新,注意營造良好學風,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觀。
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網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