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體報道,美國一位9歲女孩卡梅倫•莫特在3年前因一種罕見的腦部疾病而接受
大腦半球切除術治療,術后經過3年的康復訓練,已經恢復了正常的生活,僅遺留輕微的跛足,以及周邊
視力受到一些影響。
這位女孩患的是拉斯穆森綜合征,這是一種發生于兒童的腦部疾病,大多影響一側大腦半球,以頑固性癲癇、逐漸加重的偏癱和智能減退為三大主要臨床特點,可見這種病對孩子是一種非常痛苦的折磨。這種疾病藥物治療效果差,而大腦半球切除術卻能控制癲癇發作,阻止疾病進展。
大腦半球切除術最早于上世紀20年代用于治療惡性腦腫瘤,但未能帶來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的改善。到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相繼將這項手術用于治療癱瘓伴癲癇患兒的治療,手術方法也在不斷改進。目前開展較多的是改良大腦半球切除術和功能性大腦半球切除術,目的是既能切除病灶,又盡可能少地影響正常的大腦功能。
我們知道,大腦左右半球有不同分工,比如左腦司職右側身體的感覺運動以及語言文字等功能,而
右腦則負責左側身體的感覺運動以及音樂、圖形、空間結構的感受。那么切除一側大腦半球,會不會使這一側半球所負責的功能喪失,比如造成身體偏癱、語言功能喪失,或者變成樂盲呢?
確實有的患者術后出現這種情況,但也并非全部如此,因為大腦左右半球的分工不是絕對的,切除一側大腦半球后,健存的另一側大腦半球不會“不管他人瓦上霜”,相反會代償切除側的一部分功能。尤其是兒童,神經系統的代償能力強,手術后功能恢復的機會就大,因此手術越早,效果越好,這也是大腦半球切除術大多在兒童中進行的原因。此外,手術后盡早開始康復訓練,也是術后功能恢復的重要條件,比如這位卡梅倫•莫特6歲時接受大腦半球切除術后僅臥床了2天就開始接受康復訓練,并且一直持續了3年。
無論如何,大腦半球切除術仍然是一項風險大、后遺癥嚴重的手術,能夠像卡梅倫•莫特這樣在術后基本恢復大腦全部功能的患者畢竟是少數,因此手術的適應癥還是要由神經外科醫生嚴格控制。在這種前提下,這種手術已經極小范圍地用于成年患者,也起到了改善功能狀態和生活質量的效果。(來源:南方都市報)